全面腦控的未來,企業做好準備了嗎?

用腦波控制現實是否即將成為可能?在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展演 Neuralink 的驚人實驗後,不少研究機構也陸續發佈腦機介面(BMI, Brain-Machine Interface)的研究成果及展望。預計在不遠的未來,非侵入式的腦機介面,將提前出現在企業應用場景,並為數位生活帶來改變。

「腦控」如今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於今年八月,用豬隻示範展演了 Neuralink 腦機介面的功能。藉由 Neuralink 系統,現場觀眾可以直接看見小豬在覓食、吃東西時的腦波視覺化呈現,Neuralink 甚至能「提前」預測到豬隻移動時四肢的動態。

作為一種人類擴增(Human Augmentation)裝置,「腦機介面」設備能將腦波轉化成數位訊號,進而進入系統進行分析操作。這將會為癱瘓者、或嚴重肢障者帶來福音——藉由腦電波直接控制義肢或外骨骼輸入裝置,即可取代肢體執行日常的行動,馬斯克形容「就像戴在腦袋裡的 Fitbit」。(5G 與觸覺互聯網:從人對人的溝通,到人對機器的全控

事實上,逐漸從實驗室走向應用端的腦機介面,存在著巨大的商業潛能。根據聯合市場研究,2020 年至 2027 年腦機介面的 CAGR(複合年均增長率)預計為 14.3%,達到 38.5 億美金,其中雖以非侵入式的裝置為市場大宗,但侵入式(如植入晶片的 Neuralink)設備成長率也將在七年間增加三倍。2019 年,腦血管疾病盛行的北美地區仍是腦機介面市場最大的國家,但在七年內,環太平洋地區則能達到全球最高的腦機介面市場成長率(26.5%)。

未來腦機介面仍以非侵入式為主導市場,但侵入式應用也將大幅成長。圖片來源:Allied Market Research
未來腦機介面仍以非侵入式為主導市場,但侵入式應用也將大幅成長。圖片來源:Allied Market Research

在上述的眾產業領域中,非侵入式的腦機介面,主要用於遊戲、娛樂或教育領域;而侵入式設備則仍以高端醫療為大宗。(比人工智慧更值得關注的新趨勢:擴增智慧 IA

值得注意的是,腦控裝置也將帶來新形態的企業應用——尤其針對一些非關鍵(Non-Critical)、重複性的技術型工作,例如判別照片中物件以提供機器學習的 AI 數據標記員(AI tagging),目前此工作仍大量仰賴人工,但若能以腦控方式取代傳統的點選介面,將可提升 AI 標註效率。

此外,由於腦機介面能直接偵測腦部狀況,也可應用於許多需要高度專注,同時具高度風險性的人工管理環節,例如電廠控制、飛安指揮、長途駕駛或者救災應變等工作,用以協助操作員避免因疲勞、瞌睡或異常分神等情形而導致意外,讓管理者及早進行預防性調度。

這項優點在 1982 年動作電影《火狐狸》(Firefox)中有著精彩的詮釋:藉由直接將駕駛員的腦波連接到飛機方向控制器,能夠省去「將電訊號從腦部傳到手臂」的操控反應時間,而空戰往往在這一毫秒之間就決定了勝負。

Pilots
Pilots

非侵入式腦機介面的企業應用:把「思考」變成數據納入分析

在另一方面,「非侵入式」的腦機介面,則更接近一般企業可預期的應用場景。

遊戲開發大廠 Valve 就在去年的 GDC(遊戲開發者大會)解釋了他們如何應用腦機介面來幫助開發團隊強化遊戲體驗,同時藉由收集玩家玩遊戲時的腦波變化、感受及情緒數據,來改善遊戲內容。

同樣地,企業也能針對自己的目標消費者,在產品開發階段導入腦機介面的測試與回饋,取代目前的質化、量化的使用者回饋分析,並開發出更接近消費者「心思」的產品及服務。而未來的行銷模式也可能將「精準行銷」推升至另一個新層次——藉由偵測使用者對不同產品、顏色或廣告文字內容的腦波反饋數據,進行更精準的廣告投放。(網路行銷的新武器:Intent Data!)

然而腦機介面作為電子資訊、生化、醫療的技術交會點,無可避免會面臨使用倫理、隱私、以及醫療安全領域的挑戰,普羅使用者即使已習慣(或被迫習慣)各種網路行為被大企業窺看收集,但對於「想法」可能被窺視,仍懷有深層的恐懼。除此之外,Neuralink 目前也仍面臨著設備被腦漿腐蝕等技術問題待克服。

雖然如此,腦機介面在生活中作為一種更高效,也更精準的人類擴增工具的時代將要到來,企業也必須為「全面腦控」的未來預做準備。

更多FC未來商務文章
讓 Freemium 模式奏效的心理機制!《紐約時報》訂閱逆轉勝又做了哪些調整?
【專家觀點】新創公司「看不見」的重要資產:團隊!3個建議幫你找到成長的「第二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