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互不隸屬的玄機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清德520講話接力蔡英文2021年的雙十演講,複述了一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此舉激怒中國大陸,斥為販賣兩國論。然而,近期無論親綠還是親藍的民調都顯示,多數受訪的台灣民眾支持「兩岸互不隸屬」。有人據此宣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是台灣社會的高度共識,甚至是普通常識。果真如此嗎?

親綠的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顯示,43.2%受訪民眾非常同意「兩岸互不隸屬」,31.1%還算同意,支持率超過70%。其中,民進黨支持者有93%同意,民眾黨支持者約79%同意,國民黨支持者有45.4%同意。無獨有偶,親藍的TVBS民調中心也發布民調,稱有64%民眾支持賴清德對「兩岸互不隸屬」的論述。表面上看,「兩岸互不隸屬」已成台灣主流民意,但這一所謂「常識」並非自然形成,而是充滿算計與誤解,因此值得懷疑。

「兩岸互不隸屬」這一說詞至少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出現。比如,1993年11月時任經濟部長江丙坤代表台北在美國西雅圖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發表書面聲明稱:「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為歷史、地理或文化含義的一個中國下,互不隸屬的兩個主權國家」。1994年7月陸委會發布《台海兩岸關係說明書》,將兩岸關係正式定位為「一個中國,兩個互不隸屬的對等政治實體」。

這一時期的「互不隸屬論」雖然在實踐中有「兩個中國」的嫌疑,但至少承認「一個中國」的前提,明確「雙方既不屬於國與國的關係,也有別於一般單純的國內事務」。隨著李登輝和陳水扁先後提出「(特殊)兩國論」和「一邊一國論」,「互不隸屬論」開始向著台獨方向前進。到了蔡英文和賴清德當家,「兩岸互不隸屬」儼然成為兩國論的翻版,是台獨的遮羞布。

然而,台灣民眾未必清楚兩個政權互不隸屬與兩個國家互不隸屬的區別。因為民調同樣顯示,在統「獨」立場上,6成左右台灣民眾支持的是「維持現狀」,且近年來這一比例有攀升之勢。換言之,對多數台灣民眾而言,「互不隸屬論」在直覺上並不違和,他們在情感上也難以接受台灣被大陸統治,但這和贊成「兩國論」不是一回事,因為「兩國論」是對兩岸現狀的顛覆。至於國民黨和藍營群眾雖然對「互不隸屬論」抱持警惕,但在「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的政治正確魔咒下,既無法主張「中華民國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無法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隸屬於中華民國」,從而處在尷尬的失語狀態。

「兩岸互不隸屬」的含義看似一目了然,實則暗藏玄機,更不用說還有約2成民眾不支持「互不隸屬論」。事實上,兩岸固然現有兩套互不隸屬且彼此衝突的治理系統,民進黨的「務實台獨」也從未止步,但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命運要牢牢掌握在兩岸中國人自己手中,這才是兩岸關係最重要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