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協議讓台灣成為非戰和平區
兩岸關係有別於兩岸政府的內政關係,也非國際關係,而是中華民族,也是「整個中國」的「內部關係」,它本質是個政治問題,兩岸必須有智慧、心量、格局來面對與處理所有的政治難題,因此,再多的障礙與挑戰,都不應該阻礙溝通與對話。
兩岸對於「統一、和平、現狀」三者誰先誰後的爭議,看法不同。毫無疑問的,北京把「統一」放在首位,可以容許「一國兩制」,「和平」是優先選擇,但「武力」是必要的手段。台灣方面,愈來愈多人不把「統一」放在首位,因為這些年,已經很少人認為「統一」會是中華民國統一整個中國。大多數認為,所謂的「統一」就是「被中共統一」。大多數人希望能夠「和平的維持現狀」,這個現狀包括兩岸目前的不統不獨關係,也包括能夠確保台灣目前的制度不變。
台灣目前朝野主流的聲音是「維持現狀」,但什麼是現狀?第一、兩岸目前的「現狀」是在政治上仍處於敵對狀態。1992年的「九二共識」雖然確定了「一個中國原則」與「謀求國家統一」兩個基本共識,但是對於「一個中國」的內涵卻是各說各話,因此,「九二共識」開啟了民間經貿文化人員大交流的時代,但是兩岸的政治敵對狀態依然沒有化解。雖然台灣單方面在1991年已經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不否認大陸的治權,但是由於北京並沒有也單方面做類似宣佈,雙方也沒有簽署和平協議,對於北京而言,兩岸仍處於「內戰的敵對狀態」。因此,維持這種「敵對的現狀」其實是對台灣不利的,台灣方面不僅需耗費巨資提升軍事力量以求維持安全,也會因為沒有一個和平的兩岸關係與外在環境,台灣對外依存度高的海島經濟難以吸引外資與發展。
第二、如果「維持現狀」是維持「不統不獨的現狀」或是維持「已經獨立的現狀」,又因為這些現狀是建立在「敵對」的基礎,這是不可能為北京所接受的。北京必然會試圖改變這個現狀,而所用的方法就會是經濟制裁或武力方式,這當然對台灣不利,也對整個中華民族不是件好事。
當然台灣還有一些人,即目前的執政者,堅持分離主義,但又希望能夠「和平」地維持「現狀」。這些人用的方法就是在論述上以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台灣」來包裝台獨,認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互不隸屬的國家;在方法上則是對外全面依附美國、增加軍備,對內則進行歷史文化認同的去中國化,建立恐中或抗中論述,以國安五法產生寒蟬效應。由於這些人也講「現狀」,但是這種以分離主義為內涵,借中華民國這個殼上市的「現狀」,讓北京更感受到統一的急迫感,並提高武統準備。
但是,維持兩岸目前的敵對現狀卻是符合民進黨與美國的戰略利益的。民進黨不會希望兩岸和解,一方面民進黨知道,不承認九二共識,連政治性對話都無法開啟,根本無法做到兩岸和解。另一方面,一旦中國國民黨帶頭與大陸成功和解,民進黨就無法在台灣內部操弄其「仇中抗中」作為,民進黨的「抗中愛台」大論述將全面瓦解,因此,民進黨在台灣會堅決地反對兩岸政治對話與和解。對於美國而言,兩岸一旦和解,美國也無法再打「台灣牌」,不能以保護台灣安全為名,向台灣做軍火或經濟(如產業鏈移轉)的勒索,更在必要時刻,挑動兩岸引發衝突,使台灣成為東方的烏克蘭,用受傷的台灣來形塑北京的侵略形象,拉幫結派地阻礙中國大陸的發展。
沒有和平做接引連結,從兩岸現狀的敵對,要直接跳到統一後的「一國兩制」,這個跨度與難度太大,會給分離主義者利用以台制陸的美國,有了介入破壞兩岸關係的操弄空間。有了和平,才沒有製造恐中仇中氛圍,才沒有操弄的空間。有了和平,台灣也才有理由謝絕美國的軍事介入。也只有和平到來,兩岸的交流才能全面展開。有了和平,兩岸人民的心靈契合與融合才會有基礎與擴張的空間,以和平方式完成統一也才真正會有可能到來。(作者為孫文學校總校長,此文為作者在兩岸《澳門和合論壇》開幕致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