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攝影10年 台灣更多元

中國時報【李怡芸╱台北報導】 兩岸關係趨冷,但近年的攝影交流持續密切,中華攝影藝術交流學會理事長康台生看兩岸的攝影手法與風格、題材變化,認為台灣過去得利於開放所累積的優勢,隨著大陸有系統地培養人才,已漸漸流逝。該會近日策展的《禮物×10年》,紛呈台灣近10年來所累積的攝影概念,也藉此探問台灣攝影界發展迄今的優勢。 康台生指出,大陸近年在攝影產業上進步快速,可以看到具有廣度的攝影面貌,學院內有系統、有制度的人才培養,「如中央美院副院長、攝影教師王川的幾次策展,讓台灣攝影界驚豔,對岸的一些學術觀點也已開始出現。」他也觀察到,大陸一批年輕新銳攝影師,已不再停留在拍沙龍照,而是更有個人觀點與風格。 康台生分析,台灣過去的優勢是較早接觸歐美攝影觀念和技法,如今大陸如中央美院便有不少外籍教授,台灣的優勢在流失,但題材的自由度、網路的開放度,仍是台灣攝影界至今仍不斷激發出新概念的契機。 一貫在作品中呈現手作風格,高志尊的「膠彩攝影」讓作品別具復古詩意而深受大陸攝影界青睞,此次他展出的《私風景系列》即可窺其手法一、二,他也多次在大陸交流教授藍曬;章光和顛覆以攝影機拍照的概念創作,在此次展出的《塑膠艾納香》中亦可見他用數位掃描,無相機的攝影創作;鄧博仁的《時間.酵母》本是在大陸交流時所拍的街景,再複合衛生紙等媒材,凸顯人在異鄉的心境,其多個作品亦受大陸多個攝影博物館典藏;崑山科大副教授邱國峻的《幻境神遊之神氣活現》則在照片外結合了刺繡而讓作品立體化。 康台生認為,藉由攝影提供台灣人們對於時代、想像、創意、感動、思考的禮物,也期許能在兩岸軟實力的競爭上,提供另一種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