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緊密 誰都離不開誰

台灣6月出口大陸(含香港)占比達46.1%,為史上新高,上半年42.3%也是10年新高。兩岸政治關係緊張,經貿關係卻更趨緊密,不但標誌民進黨政府脫中政策失敗,細部分析對大陸出口成長因素,更可以發現,中美貿易衝突,大陸對台灣高科技產業依賴更深,代表兩岸經濟已形成一種誰都離不開誰的關係。

上半年台灣出口大陸比重創新高,主要來自半導體設備及積體電路等電子零組件的貢獻,占整體對陸出口比重高達50.6%,若與同類別全球出口值相較,大陸比重更是逼近6成。再從時序資料來看,上半年半導體設備及積體電路對陸出口,同樣大幅成長28.4%,是整體電子零組件對陸出口成長率的1.4倍。

這些數字顯示大陸在美中科技角力戰壓力下,亟需台灣高階製程的產品與技術支援。特別是自去年以來,美國商務部連番頒布多項新的出口管制規定,劍指中國,也逼使以華為為首的大陸科技大廠,不得不盡早向台積電或聯發科追加訂單,拉高庫存水位,以備將來不時之需。背後所透露的,不只代表台灣對大陸的依存關係,也代表兩岸經濟相互依賴的事實。狠狠打臉民進黨政府的兩岸經貿政策,證明經濟脫鉤大陸,不管政策面或實務面,都是不可行的。

其實,這樣的結果,一點都不令人意外。因為市場的力量不是政府政策所能扭曲。同樣的現象,過去也曾發生。阿扁執政8年,兩岸經濟政策從2001年強調「開放」轉向到2006年加強「管理」,但台灣對陸出口比重卻一路飆升,從2001年的26.7%,狂升到2007年40.7%,首度突破4成。政府壓抑兩岸經貿往來並未奏效,反而隨著大陸經濟高速起飛,讓台商找到更大的利基市場,構築起新的產業供應鏈,深化了兩岸經濟鏈結。

若把時間往前推移,1989年六四民運後,西方國家對大陸實施經濟制裁,外資紛紛撤離大陸,經濟成長率從1988年的11.2%,遽降至1989年及1990年的4.2%與3.9%。這段時間只有台商與港資伸出援手,持續投資大陸。尤其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重申經濟改革決心不變後,台商加快西進步調,也成功協助大陸走出另一波的經濟高速成長期。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1991-2019年近30年間,台灣對大陸直接投資總額高達1865億美元,平均每年約64億美元。若再比較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外人直接投資金額(實際利用外商),可以發現,近30年,台灣每年平均對大陸的外人直接投資貢獻比重約8.1%,將近1成。清楚顯示,兩岸不只是貿易往來相互依賴,台灣資金更是大陸經濟成長重要推手。

自1980年代前期政府開放兩岸經濟交流,兩岸經貿往來迅速升溫,隨之帶動台商大陸投資潮,大量資金流入大陸,如今台商投資獲利開始回流台灣,為市場帶來充沛的資金,兩岸已形成相互依賴體系。即便在過程中,存在李登輝的「戒急用忍」、陳水扁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蔡英文的「經濟脫中」等不利兩岸關係發展的政策路線,但事實證明,最終市場力量仍會驅動兩岸經貿走向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也就是說,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才是真正引導兩岸經貿互動的關鍵因素,人為的政治干預,只會造成資源扭曲與誤置。新南向,就是最好的例子。

上半年台灣的進出口與對外投資表現,再次證明兩岸經貿密不可分。不管是逐月走高的對陸出口比重,或是第1季成長率高達64%的赴陸投資金額,在在說明大陸才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也突顯兩岸高科技產業供應鏈的互為依賴。這也是為何我們要一直不厭其煩地指出,對於兩岸關係,兩岸主政者不只要正視兩岸經濟高度相互依賴的事實,更要努力共商一個能讓兩岸共謀其利、優勢互補的兩岸政策,才能創造兩岸人民的最大福祉。

大陸經濟崛起是不可逆趨勢,台灣經濟籌碼優勢則在流失。一些人主張台灣經濟應該擺脫對大陸的依賴,轉而依賴美國,但從中美科技戰開打,卻迎來台灣高科技產業出口大成長觀察,在中美間擔當「起承轉合」功能才是台灣生存之道,執意拒中、抗中、脫中,對台灣絕對不利,對大陸也不會好。兩岸領導人應該以經濟發展為念,控制好台海軍事風險,讓人民過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