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開始脫鉤了嗎

日前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台灣今年第1季GDP成長率為-3.02%,是自2009年第1季金融海嘯以來經濟表現最慘的一季,最主要原因在於我國對外貿易大幅下滑,其中出口成長率為-19.1%,進口成長率為-15.4%,出口不振可說是首季經濟衰退的元凶。

這麼低的經濟成長率令許多專家感到意外,雖然今年全球國際貿易有萎縮,全球景氣也比去年差,但許多國際機構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還可維持在2.5%到3%之間。尤其是中國大陸第1季的經濟成長率維持在4.5%,全年可以超過5.2%,照理來看也有機會拉動台灣對大陸的出口需求。但現在看起來這些因素對於台灣出口的幫助似乎都很有限,那麼到底台灣的出口動能出了什麼問題?

去年受到美國聯準會連續升息的影響,美國與全球景氣快速下滑,導致全球貿易量也不斷減少。WTO預估今年全球貿易成長率只有1.5%,大約只有去年的6成,在國際貿易減少的情況下,以貿易導向為主的國家,例如台灣,出口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從產業面來看,台灣出口主力的電子相關產業(包括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電機產品)今年第1季的出口成長率為-16.3%,略高於總體出口的成長率,也就是說,雖然今年電子產品的出口情況不佳,但其他產品的出口也同樣不理想,造成台灣總體出口大幅下滑的結果。

但再依出口地區來看,就可看到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也就是今年第1季我們對大陸(含香港)出口成長率大幅下滑到-30.7%,遠超過總體出口成長率-19.1%。由於對大陸出口成長率遠低於對全球出口成長率,也使得今年第1季我國對大陸出口比重大幅下降到35.0%。如果再進一步細看我國對大陸出口的產品中,電子零組件出口減少-27.9%,資通與視聽產品減少-40.0%,電機產品減少-30.0%,都遠超過我國電子相關產品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出口負成長。

以上數據顯示,近來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不但美中經貿出現脫鉤現象,兩岸經貿也同樣開始出現脫鉤現象,而其中最關鍵的電子相關產業也同樣出現兩岸逐漸脫鉤的趨勢。此一脫鉤現象也可解釋為什麼今年第1季大陸維持4.5%的經濟成長率,但卻無法拉動台灣的經濟成長。

由於電子相關產業一直是台灣最重要的產業,而該產業也在兩岸之間建立了一個綿密的產業鏈關係,但現在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出現全球供應鏈重組的現象。許多在大陸的台商及外商被要求赴大陸以外的其他國家設廠,以減少斷鏈的風險,因此許多台商開始轉往東南亞國家生產,其中電子相關產業也是台商外移的主要產業之一。在電子相關產業相繼出走的情況下,未來兩岸經貿脫鉤的情況是否會愈來愈嚴重,值得重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疫情爆發前,台灣電子相關產業出口已占台灣總出口的50.4%,2020年受疫情影響及電子相關產業一枝獨秀的情況下,該產業出口占比更跳升到56.7%,可以說,電子產業是近幾年帶動台灣出口與經濟成長最主要的動力。但也有不少學者因此擔心,台灣會不會過度依賴電子相關產業?萬一未來全球電子相關產業出現不景氣,台灣會不會跟著遭殃?這就是傳統經濟學所謂的「荷蘭病」,意指過於依賴某一產業。

而去年下半年以來,由於台灣各產業出口不順,造成今年第1季出口比重中,電子相關產業的出口比重更攀升到58.2%的高點。未來荷蘭病在台灣出現的可能性愈來愈高,政府必須謹慎因應。(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