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論述 路線之爭白熱化

(圖/檔案照合成圖)
(圖/檔案照合成圖)

近來各黨面對明年總統大選動作頻頻,除卻主要候選人將陸續赴美進行例行性「面試」以外,執政黨「精神分裂」和在野黨「庸醫害國」論述,則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話題,同時背後所隱含的國家認同與兩岸路線之爭,伴隨台灣主體性意識在解嚴後逐步增強,未來即將成為2024選戰攻防的關鍵。

台灣的國家認同相對特殊,向來導因於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地緣政治和兩岸關係,長年以來陷入相異意識型態陣營爭相詮釋的詭譎局面。其中尤以解嚴後成長茁壯的台灣主體性論述,一舉成為抗衡過往黨國體制大中華論述的話語體系,發展至今緊跟全球新冷戰思維的劇變局勢;第三勢力的崛起則反映著近年民心思變的輿情,放眼台灣動態平衡的政治局勢;近年來3大陣營互有斬獲。

大中華論述代表的國民黨陣營,早已揚棄過往國共之爭的陳年立場,力圖擱置政治爭議來推進兩岸多方層面的交流,其中代表無非是馬政府時期「一中各表」兩岸政策,至於日前表態相對謹慎的黨內新共主侯友宜,觀其隱而不宣「好好做事情」話語論述,再到逐步成形的「和平護民主」政策表態,作為在野第一大黨內的頭號人物,時至今日仍未出現清晰的路線和方針,顯示內部對於競逐總統大位,仍未產生強而有力的積極共識。

藍營的兩岸路線尚處摸索和成形階段,反觀執政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的相關論述已趨完整。除卻過往「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基本立場,同時亦具體指稱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國名則為中華民國且和對岸互不隸屬,因此毋須另行宣布台灣獨立;此外兩岸路線則承續蔡總統「四個堅持」主張,台海雙方採取「兄弟之邦」往來交流。

賴清德的兩岸路線,原則上循序漸進台灣主體性論述,然其基本立場與「兄弟之邦」論述,背後蘊含的內涵無疑凸顯海峽兩岸「一邊一國」,縱使2022年底地方選舉過後轉向提出「和平保台」主張,恐怕與中共一貫宣稱的主流立場相悖甚遠。

相比藍綠陣營的二元對立既有局面,作為第三勢力代表的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定調兩岸論述為「兩岸和平、台灣自主」,力圖在傳統台灣政治體系的框架下開拓新局,然而論述強調台灣必須具備戰略與市場自主性,綜觀其中仍以台灣主體性論述作為主軸,至於「中華民國最大公約數」則靠攏維持現狀的民意基礎,採用相對彈性的模式來應對兩岸關係的路線與方針。

伴隨「雙英」分別出訪大陸與美國,2024總統大選已然走入路線之爭的白熱化階段,同時重中之重的兩岸關係,勢必將成為影響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

綜觀目前國內三大黨而言,台灣主體性論述的逐步強化為各方共通特點,然而詮釋的角度和意義誠然因人而異,伴隨台海戰爭論逐日甚囂塵上,未來如何有效整合國家認同與兩岸政策觀點,成為考驗各黨候選人智慧的重點課題。(作者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

更多相關新聞
侯友宜:國家需要 會勇往直前
被問「訪美必考題」侯友宜打太極 民眾黨議員撂英文:不及格
郭台銘影響力擴全台?名嘴分析1關鍵大勝侯友宜
賴清德最強應援團 信賴台灣之友會成最大樁腳
「哪個總統候選人好?」 曹興誠演講遇學生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