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溝通一年施工 大樹輻射井完工開創治水格局

兩年溝通一年施工 大樹輻射井完工開創治水格局

本報2015年2月16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西南平原擁有大自然賦予的地下水庫,卻因不知怎麼用、使用不當,任由珍貴水資源付諸東流。

正當世界經濟論壇發表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s),將缺水列為未來10年「影響全球穩定的十大威脅」的榜首之際,南水局不辱使命,完成大樹輻射井工程,開啟伏流水利用新頁,重新詮釋台灣不缺水的真諦。

伏流水開發實踐之路

高屏溪攔河堰附近,升格後成為高雄大樹區,周末下午,附近居民帶著孩子們,到「伏流水模場公園」嬉戲,熱帶的冬日,陽光溫煦的讓人脫下厚重外套,玩起水來。公園內幾個幫浦,孩子們很快找到有水的那一座,利用槓桿原理一壓一抬,讓水流出來。

這座沒有圍牆的社區小公園,設置了伏流水取水模型及解說牌,來到這裡,透過社區培訓的解說員導覽,可以了解伏流水原理及水資源開發。原來整個屏東平原都是地下水庫,但長久來對地下水資源存在迷思,導致不知如何使用上天賜予的禮物。

歷經近3年努力,去年底,由水利署南部水資源管理局及當地居民共同參與下,大樹第一座輻射井完成了。

大樹輻射井安靜的躺在地底下,只在地面開了個大口,因此又名寬口井。這口井位於高屏溪右岸斜張橋下游約2.9公里,行政區域屬於大樹區檨腳里,定位為備援系統,以目前之需求,年供水6個月的情況下,原水成本估計為10.65元/噸。

輻射井深約15公尺高,以鋼管纏繞孔隙約3mm的輻射管,約8~16支向外收集水源,越過隙縫的潔淨水源,由此進入井裡,再透過集水廊道,通過高屏攔河堰,沿著渠道抵達澄清湖淨水廠,輸送到用戶端。

輻射井的概念民間談了1、20年,台灣卻遲遲未能啟動相關的水資源開發。屏東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丁澈士表示,台灣社會無法跳脫使用地下水會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土壤鹽化的觀念,更根本的原因是長期以來對地下水欠缺研究與瞭解,對地下水資源的利用沒信心。

2011年時任南水局局長的賴建信(現任經濟部水利署主任秘書),開啟了實踐之路,率先成為伏流水利用的領頭羊。雖然工程時間只需幾個月,但與居民達到互信基礎、邀請居民參與、建立共管機制,足足花了近兩年時間。工程師走入社區 與民溝通

即使伏流水開發是經過民間認證「利大於弊」,對環境相對友善,然而實際到地方與居民溝通,仍無法說動居民,他們擔心取了伏流水,會影響當地的耕作用水,另外設置地點的管線會造成影響。

「大樹居民不缺水,懂水又珍惜水,但對伏流水與深井取水之認知仍有陌生與疑慮,擔心造成地層下陷。」賴建信說,工程並不難,但和居民達成共識則需更多時間。

為了取信於居民,南水局的幾個工程師,逐戶拜訪居民,親自說明工程原理;並與環境調查、鑽探、設計團隊溝通,先瞭解民眾擔心的問題,適度反映在設計中,對於誤解則加以澄清。

過程中結合大樹國小百年校慶,辦理水資源教育培訓和展示活動;而伏流水珍貴水資源,也成為大樹國小最具特色的課綱。

這幾年玉荷包產期,南水局還會發起團購支持地方產業的心意;至於居民最在乎的堤防規劃,則協助與七河局對話,尋求彼此期待落差的解決方案。

南水局也結合藍色東港溪協會及高雄綠色協會等民間團體協助,以焦點座談、說明會、社區培力計畫,逐項確認居民意見,建立工作項目,條列後與居民一起完成。

賴建信認為,資訊透明公開、跨域合作、公民參與以及環境教育,和工程師、居民、公民團體一起合作,是計劃得以完成的關鍵。

大樹區檨腳里里長孫國憲接受訪問時表示,輻射井工程與大高雄供水有關,居民都相當支持;施工期間雖有些塵土,但未造成影響。模場解說也由居民當任解說員。八八風災時,當地水淹到台29線,此次水利署提供護岸工程以及美化經費,居民比較安心。伏流水開發仍有限

國內傍河集取河床下或河岸邊伏流水技術,一般有輻射井、集水廊道(暗渠)等設施的組合。有別於歐美一些國家將伏流水視為水資源開發主力,直至2010年,自來水公司於大高雄地區集取伏流水源約0.25億噸/年,僅佔總體取水量之2.8%,顯示伏流水源的開發仍有待努力。

「老天爺一年給台灣2,500毫米的水(世界的2.5倍),其實水源並不缺,問題在於使用地下水的空間與時間出了問題,因而造成了環境大地的沉重負荷。」丁澈士推估,屏東平原地下水補注量約介於9至13億噸/年,只要調配使用得宜,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值得大力推廣。

他解釋,伏流水屬於「淺層地下水」,是地面水與地下水的延伸,和地面水是相連結的,是具有生態環保的水資源,只要沒有黏土層,就不會有水乾土夯造成的地層下陷危機;而在台灣東西向河川,在一旁收集水源,除非長期收集上百萬噸的水,也不會有地層下陷危機。

伏流水的開發是「舊技術新思維」。「西南平原都適合伏流水開發,除了屏東平原/高屏溪設輻射井,濁水溪流域也應列為重點」丁澈士認為,妥善運用地下水資源,台灣不該缺水。監測大樹輻射井

目前寬口井已開始運作,未來一年是實驗階段、只做備用,監測實際效用。賴建信表示,高雄地區用水仍有缺口,高屏溪攔河堰沿岸設立寬口井取代地面水開發,若能確定效益、擴大進行,串聯引道攔河堰,直接到高雄供水系統,進入攔河堰到澄清湖淨水廠,或能逐漸成為水資源開發的主力。

高屏溪是全台唯一沒有水庫的河流,水利人員視為遺憾,但民間團體卻以倖存的角度來看,還好保存高屏溪成為全台沒有水庫的河流。南方水盟成員之一溫仲良說,若能有效取伏流水,將比興建水庫省下很多錢,又不會大面積開發破壞國土,影響生態及景觀,而水質是從地層過濾出來的水,十分潔淨,效益上比較好。

大樹輻射井原本預算1億,實際造價只需8千萬,卻能日引1~2萬噸伏流水,即便乾季也可日取1萬噸水;若與高屏大湖為了日引14萬噸水,造價160億比較,輻射井效益更大,而且對於環境的破壞及影響也能降到最低。 台灣不缺水語錄

台灣有一座最好的綠色水庫,就是中央山脈,此外,西部麓山帶、地下含水層,再加上政府過去建的40多個水庫,大小攔河堰合起來大概100個,台灣不該缺水,導致缺水的是缺乏治水思維。

地下水庫(groundwater reservoir)是利用地下含水層作為蓄水空間的方法,主動蓄水、調節、達到自動補注的功能,因此得以擴大蓄水效益,延長地下水的使用。汪中和說,利用靠近麓山帶(主要為沉積岩)地區透水性及儲水性良好的含水層儲蓄雨水,是地下水庫最佳的選擇。

【相關連結】

-高屏溪伏流水及傍河取水先期調查試驗

【延伸閱讀】

-世界經濟論壇:地球十大危機 缺水居首位

-改變治水思維 打造台灣方舟島

-台灣21世紀的水難題:過度投資硬體 管理嚴重不足View the discussion th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