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邀啟聰學生感受音樂 打破感知界限

記者劉昕翊/綜合報導

國家兩廳院「廳院學計畫」今年首度邀請臺北市立啟聰學校11位學生參與,經過6週針對非聽人族群規劃的「聽覺之外的聲音探索課」,透過視覺、觸覺、手語及科技工具等方式,打破音樂的感知界限,並於昨日舉辦音樂體驗分享會,展現所學成果,同時體現兩廳院文化平權、共融共好的實質行動,創造一個包容的音樂環境。

國家兩廳院自2020年起開啟廳院學計畫,截至去年底已累計70間學校、626位教師及1萬6200位學生參與;此次邁入第5個年頭,有別過往以舞蹈、默劇或戲曲等表演藝術類型為主題設計,設計6堂主題課與音樂體驗分享會,例如,「物件博物館」單元以音樂去感受與物件的連結,開啟學員想像力,聯想生命中的故事並加以表達;「共感背心與肢體互動」課程中,使用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與工研院服科中心攜手研發的「共感穿戴裝置」,配合音樂的節奏與情感風格,利用裝置上的光點和震動器,設計出專屬於每首歌曲的音樂感受,期待讓不同身體障別的族群,以適合自己的方式體驗音樂。

音樂體驗分享會讓學員充分展現所學成果,其中,同學蕭紘睿因受課堂上演員郭耀仁的自創曲《媽媽咪呀》所啟發,從而創作新詩,並將其改編成手語詩與其他學員一同表演,讓在場觀眾驚嘆,手語不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具有表演張力與情感的展現,眾人被向母親致謝與愛的詩詞所感動;在「物件博物館」的段落呈現中,學員們則帶來生活中與音樂連結的物件,化為自己的生命故事與觀眾分享。

此外,這次課程也邀請出身於聽障家庭且成長過程與父母皆以手語溝通的藝術家廖曉彤共同參與規劃與設計,其以「聾人文化」(Deaf Culture)為核心作為課程設計的脈胳,引領學員跳脫聽覺的限制;廖曉彤表示,聾人有獨特的觸覺和視覺去感受「生活的聲音」,期望藉此幫助學員培養身份認同與自信,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廳院學入校計劃「聽覺之外的聲音探索課」分享會,今年邀請臺北市立啟聰學校11位學生參與。(國家兩廳院提供)

學員於課程中使用桃園市政府藝文設施管理中心與工研院服科中心攜手研發的「共感穿戴裝置」體驗音樂。(國家兩廳院提供)

學員們將蕭紘睿受歌曲啟發創作的新詩改編成手語詩,並於分享會中發表。(國家兩廳院提供)

以手語溝通的藝術家廖曉彤表示,聾人有獨特的觸覺和視覺去感受「生活的聲音」,期望藉此幫助學員培養身份認同與自信,找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國家兩廳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