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還能感動台灣人嗎

(圖/新浪網)
(圖/新浪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在新冠疫情、南方水災、中美新冷戰的陰霾下,大陸輿論似乎對這個話題提不起多大興趣,直到抗戰題材電影《八佰》的驚豔亮相。雖然影片公映一波三折,爭議鋪天蓋地,但一路高歌猛進的票房,證明成功打動了大陸觀眾的愛國心。抗戰曾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情感紐帶,只是《八佰》還能感動今天的台灣人嗎?

儘管《八佰》是一部弘揚愛國主義的主旋律電影,但用命運多舛來形容毫不為過。原本該片應該在一年多前與觀眾見面,孰料公映前夕卻碰觸了意識形態的敏感神經。紅色文化的衛道士們紛紛指責影片「用歷史碎片掩蓋歷史的本質真實,對於國民黨的抗戰做了嚴重違背歷史事實的美化」、「那樣熱烈地渲染國民黨青天白日旗的莊嚴和神聖…,會傷害中國人民特別是那些為建立新中國出生入死的老戰士的感情、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嚴重褻瀆。」更有左派人士將《八佰》的性質上綱為傳播歷史虛無主義,甚至剝奪中共執政的合法性。

一部根據家喻戶曉的八百壯士抗戰事蹟改編的電影,竟讓一些人如臨大敵,實在令人唏噓。要知道,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時,國共已經開啟第二次合作。中共及其領導的軍民雖然保持了相對獨立性,但形式上已接受中華民國體制,包括紅軍編入國民革命軍。在此背景下,青天白日滿地紅不再只是國民黨政權的象徵,而是中日戰爭中中國的國旗,愛國主義的符號。如果僅僅因為淞滬抗戰由蔣介石指揮,八百壯士中沒有一位共產黨員,就將國軍將士出生入死貶低為「歷史碎片」,對當時的國旗刻意打壓,恐怕這才是真正的歷史虛無主義。

在影片中,青天白日滿地紅以及護旗橋段都有所保留,但沒有給特寫,算是一種比較藝術的處理。全片以國軍普通士兵的視角展開,並沒有對國民黨高層歌功頌德,相反還揭露了南京方面自以為高明卻一廂情願的政治算計,也是比較忠於史實的。即便如此,仍有一些影評質疑「誇大了日軍的彪悍與國軍的頑強」、「給國民黨翻案」等。可見在日益極化的大陸輿論場,一旦捲入政治敏感,很難全身而退。

所幸無論是票房還是多數觀眾的回饋都不會撒謊。在大陸電影院有條件復工,經營普遍慘澹的當下,《八佰》雖姍姍來遲,但票房不負眾望,首日便突破1.35億元人民幣,幾乎以一己之力撐起全國院線。許多年輕的觀眾在朋友圈稱被戰士們樸素而真實的家國情懷感動,與片中隔岸觀戰的民眾一起經歷了民族意識的覺醒與成長。還有觀眾在步出「四行倉庫」回到繁華大上海的瞬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心靈震撼。

無論大陸社會對《八佰》展現的史實與史觀有多大分歧,以史為鑒與弘揚愛國主義無疑是一致的。台灣被日本殖民50年,抗日鬥爭延綿不絕,犧牲者眾,還有至少5萬台胞赴大陸浴血奮戰。光復後台灣也曾拍攝過《八百壯士》等知名抗戰影片。諷刺的是,當一些大陸人還在腦海中警惕「美化國民黨」時,國民黨對抗戰越來越冷漠與無感,更遑論自認為與抗戰毫無瓜葛的民進黨。兩岸如果在事關民族危亡的歷史記憶上缺乏交集與情感共鳴,心靈契合只能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