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翁換人工關節 遊山玩水重享清福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劉雨萱/台中報導

上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邱仕德醫師

台中80歲羅爺爺近半年來飽受左膝疼痛所苦,走路一拐一拐,「簡直痛到根本不想走路」,期間雖嘗試各種保守療法,但仍遲不見效,所幸經膝蓋核磁共振檢查後,確診為「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在醫師建議下,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術後兩天即下床走路,患者也恢復笑容,開心說:「又能繼續出遊享清福了」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邱仕德表示,羅爺爺為了治療膝蓋疼痛,幾乎試過所有保守性治療,包括吃止痛藥、打類固醇,甚至接受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但疼痛依然,家屬見爸爸如此痛苦,決定帶他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初步先照膝蓋X光,但膝蓋結構位置都沒問題,對著膝蓋敲敲按按,也都不大痛,羅爺爺也說「只有走路時,痛的感覺發生在膝蓋內」。

於是安排核磁共振檢查,果然發現患者的膝蓋內側關節有一小區域的陰影,診斷是「膝關節自發性骨壞死」作祟,經與患者和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術後患者恢復健康,走路不再劇痛難忍,讓全家人都鬆了一口氣,老爺爺也總算可以走出戶外,陪著家人遊山玩水。

邱仕德指出,「自發性骨壞死」指的是骨頭缺血喪失養分造成壞死,導致軟骨塌陷造成關節破壞,發生的男女比例為1:3,較常發生在65歲以上女性長者,常見症狀為姿勢變化的膝蓋劇痛,如坐下去或站起來的那一剎那,或是行走時走一步痛一下,但休息時又比較不痛,也可能在膝蓋內側(股骨內側髁)會有壓痛的感覺。

邱仕德表示,此病目前發生原因不明,有可能為類固醇、酒精、早期膝蓋受傷致使血管及軟骨損傷、骨質疏鬆,或軟骨下功能不全的骨折所引起,特別的是,早期X光檢查可能看不出明顯變化,因此很難判讀,但在後期則能看出內側膝蓋關節軟骨下影像的改變,再透過核磁共振確認病灶。

邱仕德提醒,目前此症初期雖可透過吃藥、打針等保守性方式治療,但仍欠缺顯著證據證實治療效果,因此當關節軟骨下骨板出現明顯缺損時,仍建議透過手術,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及預後,建議民眾若膝蓋長期疼痛未癒,還是由骨科專科醫師評估及診斷治療為宜。

邱仕德也建議,民眾在日常生活中需進行適當運動訓練,以增加肌肉骨骼強度,搬運重物時姿勢要正確,才能避免膝蓋受傷,更應避免菸、酒、檳榔,生活作息正常,若有骨質疏鬆的病人,應加強攝取維他命D和鈣,才能避免關節的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