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主題之夜SHOW 思辨如何應對孩子犯錯

記者王丹荷/綜合報導

《公視主題之夜SHOW》明(17)日晚將連播3部電影短片《衝擊》、《瘀青》與《蟋蟀密碼》,本集論壇主題以《當孩子犯錯, 要他道歉 真的是為他好?》為題,邀請心理專家鄧惠文擔任主持,和曾有被迫道歉經驗的多位公民來賓,共同思辨面對孩子犯錯後,比「要求道歉」更重要的事,並從各自分享的親身經歷中找尋應對方式,與其做法會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

來自伊朗的《衝擊》描繪了青少年在面對犯罪後,試圖改變自己命運的艱辛過程。劇情講述13歲的青少年西拿因偷竊並毆打電玩店老闆而入獄,雖與社工一同前往拜訪對方盼能和解,卻反遭大人藉由權威以眼還眼,被迫錄製帶有羞辱性的道歉影片。

《瘀青》揭露父權文化的家庭暴力與操控,呈現出人們的心理困境,女主角芭莉為掩飾自己哥哥毆打他3歲孩子的事實,企圖將事件塑造成父女之間的遊戲,敷藥、吃飯、刷油漆都成了遊戲項目,故事中油漆的藍色,隱喻著暴力後瘀青的顏色。

《蟋蟀密碼》敘述男孩寄宿在專制型祖父的屋簷下,男孩試圖解開在寂靜中,唯獨的蟋蟀神秘的聲音,並找到應對祖父壓迫的方法,片中雖看不見任何暴力場景,但絕望和希望都埋藏在田園景色與環境音之間。

節目上,主持人鄧惠文提問5個有關「孩子犯錯」的情境問題,讓現場公民來賓透過設想進行思辨交流,來賓們紛表當孩子犯錯時,除了「不預設立場」、「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以外,教導他們「引發思考」與「負責」或許比要求道歉更關鍵,也強調大人的處理方式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及重要性。鄧惠文在參與討論後則深有感觸表示,「我從剛剛訪談到現在,心裡有個警惕是,我們多麼容易用我們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對待別人,不要用我的想法去預設,每一個小孩喜歡怎樣。」

究竟孩子犯錯後,「道歉」是否真的為首要之事?曾以自身故事寫下小說《走過愛的蠻荒》、投入偏鄉教育的逆境兒少教育工作者文國士,回憶起自己青少年時期抽菸的例子不諱言表示:「那時如果讓我覺得你是很不能溝通或很不懂得同理的大人,那不要說抽菸了,其他希望、甚至我覺得我想要做的改變,但因是你跟我講,我反而不想要變。」他認為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心裡要有先後排序,分享自己是後來在高中時期從導師身上獲得同理的感受,現在也不會使用大人威權或過於嚴肅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衝擊》劇照。(公視提供)

《瘀青》劇照。(公視提供)

《蟋蟀密碼》劇照。(公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