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2024觀點短片展」登場 6組新銳導演展生猛創意

「2024觀點短片展」《voyu》主角杜銘哲。(公視紀錄觀點提供)
「2024觀點短片展」《voyu》主角杜銘哲。(公視紀錄觀點提供)

公視「2024觀點短片展」集結6部新銳導演作品,涵蓋家族情感、白色恐怖、身分認同、變裝皇后、憂鬱與死亡等課題,展現生猛創意和企圖心。今(22日)舉辦短片展特映記者會,播出其中3部紀錄片,並邀《voyu》導演黃聖鈞、薛若儀、《吹得到海風的地方》導演陳韶君、《肉人--精神病人的時間》導演少凡等出席,分享創作及拍攝的甘苦。

黃聖鈞、薛若儀執導的《voyu》(30’),記錄鄒族藝術家杜銘哲,回到故鄉阿里山,追溯父親杜孝生醫師當年遭遇白色恐怖、出獄後噤聲、到恢復傳統姓名的坎坷心路。杜氏父子的族名都叫voyu toskʉ,巧合映疊父子兩代「何處是我家?」的流浪命運與認同覺醒。兩位導演目前就讀南藝大音像研究所,並蟬聯2023、2024金穗獎學生組紀錄片獎。

《voyu》爬梳台灣當代史、人權與族群議題,結合動畫與豐富史料。導演薛若儀表示:「杜孝生的鄰居受訪時說,印象中的杜醫生總是親切、和藹、有耐心,但杜銘哲從小到大看見的父親,總是沉默的背影,無法和家人分享,父子間始終有隔閡,這是他難以接受的。」導演黃聖鈞則期盼從這部短片出發,讓更多台灣人關心轉型正義和原住民的處境。

觀點短片展首映會新聞部經理蕭丁毓(左起)、導演少凡、導演陳韶君、胡元輝董事長、導演薛若儀、導演黃聖鈞出席。(公視紀錄觀點提供)
觀點短片展首映會新聞部經理蕭丁毓(左起)、導演少凡、導演陳韶君、胡元輝董事長、導演薛若儀、導演黃聖鈞出席。(公視紀錄觀點提供)

導演陳韶君在《吹得到海風的地方》(37’)中, 同樣探索父祖輩傷痛,以第一人稱視角,從高雄搭上末班「臺華輪」,駛向澎湖外公家。外公離世已6、7年,但遺族傷痛不曾淡遠。導演陳韶君透過與母親、鄉親的對話,揭開外公離世前的心情與謎團。本片運鏡詩意、氛圍迷濛,臺華輪最後的鳴笛聲,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也讓導演透過尋根之旅,體會她與母親、外公、家族永遠的繫絆。陳韶君坦言,片中刻意避談外公輕生的原因,也無意追究誰的責任,「如果他想離開,我們應該學習尊重他想要離開的自主。」

《肉人--精神病人的時間》(31’30”)主角小麥是憂鬱症患者,不被原生家庭接納,曾有輕生舉動,四處遊蕩尋找「家」與「愛」的歸屬,經過長夜痛哭後,努力迎向明天。本片導演少凡,從同樣身為病友的心情出發,以參與觀察式拍攝手法,和被攝者密集相處,一同面對症狀與生活難題。少凡說:「希望病友間能形成保護網,讓病友感覺不是孤立無援的,也希望讓一般人理解病友的身心狀態,更希望社會能看見並給予協助。」

《瑞秋》(40’ )導演陳昆禾自稱是「順性別異性戀,社會上最普遍、最無聊、最常見到的乖乖牌直男」,原本只想拍攝研究所的酷兒老師袁子賢,但拍著拍著,自己也創造另一個跨性別身分:瑞秋,和酷兒老師及其他變裝皇后,共同衝撞性別框架與自我形象的迷思。記錄「變裝皇后」的紀錄片不少,但陳昆禾把自身的徬徨、製片女友的支持、父母的轉念,一一入鏡,更顯誠懇與人味。

《歡迎光臨海口村》(34’30”)主角月女,是導演傅美嘉的外婆,大嗓門、個性直爽,大半輩子住在雲林四湖鄉村,與其他婦女剖蚵仔、種蒜頭,晚年又被神明指定為代言人,長駐宮廟為鄉親通靈、收驚。導演近身記錄阿嬤精彩身世,讓人看見台灣女性強韌的生命力,也映現農村人口老化、沒落的無奈。

《明天我要當歌星,可以嗎?》(27’30”)由花蓮阿美族女導演Kawah Umei(連晨軿)和製片夥伴Lisin Haluway拍攝她們的媽媽Umei、Haluway,不放棄歌星夢,更勇敢嘗試譜寫詞曲,娓娓道出身兼媳婦、妻子、母親和女兒的甘苦。全片洋溢樂天與幽默,笑中帶淚,兩位媽媽還專程趕到台北「原轉小教室」,向族人歌手巴奈學習唱歌與創作,Umei媽媽當場許下願望:「請不要排斥原住民,請把我們一視同仁。」

「2024觀點短片展」上集將於公視頻道5月23日(四)晚間10點播出《voyu》《吹得到海風的地方》《肉人--精神病人的時間》;下集於30日(四)晚間10點推出《瑞秋》《歡迎光臨海口村》《明天我要當歌星,可以嗎?》,並於公視網路直播頻道(YT)同步播出、公視+同步上架。

更多鏡週刊報導
聚焦新電影時期女性影人 影視聽中心將選映《最愛》《殺夫》等作品
台灣團隊聲音助攻《約見波布》 柬埔寨名導潘禮德重返坎城
看見70年前的台灣 逾千筆「台影新聞片」即起開放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