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費腸癌篩檢有望下修到45歲!台北、台中、彰化擬帶頭試辦

公費腸癌篩檢年齡有望下修!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但公費腸癌篩檢只涵蓋逾50歲族群。《康健》舉辦論壇、集結專家力量,率先取得台北、台中、彰化3縣市響應試辦,讓公費篩檢年齡下修至45歲。國健署則承諾最晚11月初提供立委下修年齡的試算版本,若有心爭取預算,最快後年有望調整篩檢門檻。

大腸癌和社會發展習習相關,屬於現代人的文明病。《康健》10月刊主題為〈新國病危機:大腸癌王國〉,內容獨家探討台灣每年新增的大腸癌人數,不只是台灣第1,更是亞洲第1、全球第6,堪稱台灣新國病。

值得注意的是,大腸癌年輕化正撲向青壯年族群,而且大腸癌發生率男性較女性高1.5倍。但公費腸癌篩檢對象只涵蓋50歲以上族群,卻沒納入45~49歲這群社會及家庭重要經濟梁柱,而更糟的是在篩檢人數上,男性還少於女性。

腸癌篩檢的好處可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降低35%死亡率。但未因地制宜的公衛政策使得腸癌潛伏於青壯年,他們一旦罹癌,不只可能奪走生命,他們的家庭也可能因為失去經濟支柱而變得脆弱。

扭轉「不名譽的第1名」,《康健》集結關鍵人物讓改變發生

為促使台灣扭轉這項「不名譽的第1名」,《康健》與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祕書長邱瀚模攜手,透過專題報導提出調整公費腸癌篩檢的年齡門檻,從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下修至45歲即可被納入補助。

同時,《康健》於10月2日舉辦「世代危機:新國病腸癌海嘯來襲」閉門論壇,邀請醫療公衛專家、民意代表、中央及地方衛生代表等共12人參與討論,期待對下修公費腸癌篩檢年齡達成初步共識。

論壇參與人員名單包括:立委吳玉琴、時代力量發言人林易瑩、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祕書長賴正大、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台灣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及副理事長劉桓睿。

《康健》總編輯賀桂芬表示,大腸癌本是西風東漸的疾病,但如今亞洲的大腸癌人數已超越西方,台灣又是「亞洲第1」,更是襲擊青壯年的癌種之一,「想搶救國家棟樑,就需集結有影響力和決策力的關鍵人物,讓正向改變發生。」

《康健》舉辦「世代危機:新國病腸癌海嘯來襲」閉門論壇,集結有影響力和決策力的關鍵人物,期待正向改變發生。 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康健》舉辦「世代危機:新國病腸癌海嘯來襲」閉門論壇,集結有影響力和決策力的關鍵人物,期待正向改變發生。 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年輕大腸癌發生率高「公費篩檢一定漏掉了什麼」

邱瀚模表示,癌症公費篩檢的施行與否,大致可歸類3種模型如下:

1. 發生率上升、死亡率上升:代表國家尚未執行某種公費癌篩。

2. 發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代表國家剛執行某種公費癌篩,死亡率可控,但發生率還降不了。

3. 發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代表國家執行某種公費癌篩已有很久的時間,加上各種預防措施,讓發生率及與死亡率都能下降。

邱瀚模表示,台灣全面執行公費腸癌篩檢10多年,有防治、有治療,是有成果的,理論上也應該要做得很好才對。

但在數據上,雖可發現年齡愈高的民眾因被納入公費篩檢族群,發生率逐年緩降,然而未被涵蓋的「40~44歲」和「45~49歲」青壯年族群發生率雙倍成長,甚至已被納入的「50~54歲」中壯年族群,發生率也未減反升。

「台灣一定漏掉了什麼,才讓年輕大腸癌(發生率)這麼高,」邱瀚模懷疑可能的原因,包括:公費腸癌篩檢不夠普及、多數人只篩1次、以及年輕族群未被納入公費篩檢範圍等。

更何況,年紀較長的人在有篩檢的保護傘下,能揪出很多早期大腸癌病人、降低死亡率;反觀年輕族群因為沒有篩檢,當症狀發生時都已落入症狀嚴重的期別,死亡率更高。

美國有許多癌症相關的預防協會及團體,已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起始年齡至45歲,甚至提出「45 is the new 50」的篩檢概念。澳洲也正在考慮公費腸癌篩檢下修至45歲。

邱瀚模強調,台灣40~49歲青壯年罹患大腸癌的高發生率,排名全球前幾名,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路是非常清楚的,政府不應再等待和觀望其他國家的做法,「我們沒有時間等,該走自己該走的路。」

《康健》與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祕書長邱瀚模攜手,透過專題報導提出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年齡至45歲。 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康健》與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祕書長邱瀚模攜手,透過專題報導提出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年齡至45歲。 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國健署:要試算成本效益 立委:該做就是該做

立委吳玉琴說,邱瀚模醫師8月初找她召開相關座談會,也提到下修公費腸癌篩檢的年齡至45歲。她認為這是一項好的健康投資,而且大腸癌早期篩檢、早期確診、早期治療的效果是很好的。若能做到,後續的治療成本一定會下降。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證實,2022年健保花在大腸癌的醫療費用約160億元、藥費約56億元。但細究各期別可發現,第4期的醫療費用和藥費,分別是第1期的5倍和11倍。換句話說,愈早期發現、診斷與治療,有助節省健保費用。

吳玉琴認為,這筆公費腸癌篩檢年齡下修需要花的預算應不多,國健署不應抗拒,「這是有沒有決心的問題,該做就是該做。」她建議國健署應在癌症年度計劃向主計總處爭取相關預算,也請國健署在3個月內提出相關分析報告。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坦言,45~49歲的大腸癌發生率近年微幅升高,是不可否認的,但根據歐美目前的公費腸癌篩檢資料,在年齡部分並未下修。

魏璽倫強調,國健署是持開放性立場,承諾會最晚11月初提供下修年齡的試算版本,「但假如要下修年齡,我們需要更多的國內資料和國際證據,並聽聽更多專家的意見,才能做進一步調整篩檢門檻的討論。」

50歲前篩檢 本土真實數據:大腸癌風險減少22%

對此,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則秀出台灣本土的真實數據。他2001年在台南和基隆社區進行50萬名中壯年族群(40~49歲)的腸癌篩檢分析,其中5萬人有進行腸癌篩檢,44.5萬人則沒有做。

這項研究持續追蹤至2019年,陳秀熙發現,前者大腸癌發生率為每年每10萬人45,後者為58。「這項科學實證的效益是,50歲前開始接受篩檢,發生大腸癌風險減少22%,」他指出,如果公費篩檢不下修年齡,等於政府前瞻性不夠。

陳秀熙同時提出財務衝擊的解套辦法,也就是「精準大腸癌篩檢」。

陳秀熙透過AI大數據算出糞便潛血濃度愈高者,發生晚期大腸癌和大腸癌死亡率也愈高,那麼篩檢的間隔就不一定每2年做1次,風險較低者可拉長至每6年篩檢1次,風險較高者則應每半年1次就做篩檢,可減少20%的不必要檢查、減少39%的糞便潛血試劑使用量、以及減少35%大腸鏡檢查量。

台北、台中、彰化帶頭響應,擬籌預算跑在中央之前

在國健署承諾下修公費腸癌篩檢年齡之前,台北市、台中市及彰化縣3縣市的衛生局長認同「45 is the new 50」概念,且擬以試辦計劃模式響應,跑在中央前面。

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說,他特別調查台北市近10年的大腸癌發生率,各年齡層都在下降,就只有「45~49歲」這年齡層是在爬升的,從10年前的每10萬人口35,上升到2年前的每10萬人口44.3,「顯見我們應關注青壯年族群。」

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觀察六都的公費腸癌篩檢涵蓋率,最高台南、其次高雄,台中第3,最後為北部3市,大腸癌標準化發生率的排名也是如此。「但沒想到死亡率也是,但篩檢愈多、揪出愈多人,不是死亡率要變低嗎?」

陳彥元特別請同仁以台北市的篩檢率試算,若要執行45歲以上的公費腸癌篩檢,約需花3千萬元。而台北市的各項公衛預算經常占約全國的十分之一,若依此估算,國健署約需再多出3億元預算來下修公費腸癌篩檢年齡。「但這對比健保每年在大腸癌治療花費上看150億元,前端預防花3億元是值得的。」

陳彥元說,台北市今年和明年都已有既定計劃要執行,不過2025年有機會透過整合式篩檢活動,設法籌錢試辦、下修腸癌篩檢年齡,早一步搶救國家棟樑。

曾梓展也支持篩檢年齡下修。他說,他身為耳鼻喉科醫師,過去公費口腔癌篩檢(口腔黏膜檢查)向年輕朋友推得很用力,他發覺年輕族群早一點提醒,多半能早一點重視自己的健康,是相當有用的。

篩檢流程需創新,政府應考慮採便管「郵寄到府」

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同樣支持,他強調這是低成本高效益的篩檢,因採便管的成本相當低,1管僅約80元。但他認為,現行的公費腸癌篩檢系統流程應該要創新,因為年輕族群卡在工作忙碌,要特地到醫療院所拿採便管做篩檢其實不方便,更難達到2年1次的篩檢目標。

葉彥伯建議政府跨領域合作、安排流程創新,例如讓民眾網路預約,由現有的公衛和醫療體系進行採便管郵寄到府,民眾採便後則可置於社區藥局或超商,再由藥局或超商將採便管送回檢驗。如此一來,民眾採便更方便,而且有機會更快收到篩檢報告。

時代力量發言人林易瑩同意創新篩檢流程。她說,比起年長族群,年輕人是特別容易接受新型態醫療或篩檢流程的人。

減少勞動力損失 腸癌篩檢、大腸鏡檢應更便捷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預防大腸癌的重點是健康飲食,但對平均年薪60萬元的年輕人而言,健康餐盒沒有200元吃不飽,且不可能餐餐花上200元。「加上大家工作忙,誰有時間規律運動來避免罹癌的風險因子?」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計算,年輕人罹癌後所造成的勞動力產值流失,半年無法工作所流失產值360億元,若12個月無法工作就是流失720億元。

「我們希望政府在政策端可以更關注年輕族群,不只考量醫療成本,更要考量社會成本,」劉桓睿期待台灣能領先做出在地化的公費腸癌篩檢指引。

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祕書長賴正大則提醒,腸癌篩檢之後,必須要做大腸鏡檢查來確定診斷,不過臨床上實際執行時,發現大部分年輕人的需求是:「有沒有提供夜間大腸鏡?」、「可不可以假日做大腸鏡?」政府應提供適合年輕篩檢陽性者繼續追蹤且更便捷的方法。

延伸閱讀:

血便原因?大便有血是大腸癌?看懂血便顏色、代表疾病

16年內一家3人罹大腸癌 精準治療抗癌成功 有家族病史應40歲起追蹤檢查

糞便有血就應檢查 大腸癌篩檢陽性,罹癌風險高20倍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