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斑二齒魨" 基隆海科館人工繁殖成功

海科館傳出好消息,館內飼養的「六斑二齒魨」,年初驚喜產卵,經館方細心照護成功孵出幼魚。這也是台灣首次在人工環境下,成功繁殖「六斑二齒魨」,更替海洋教育拼上新的一塊拼圖。

看到食物,奮力抖動胸鰭,追上去一口吃掉,圓滾滾的身形相當療癒。這些小魚是海科館潮境智能海洋館,首次在人工環境下成功繁殖的小河魨。

海科館飼育員 陳彥宏:「找資料、找文獻,結果發現,其實有(六斑二齒魨)相關的紀錄,繁殖的紀錄很少很少,一般都是做型態發育,但沒有針對飼養上面有太多的研究。第一次做這樣的生物、這樣的物種,所以不知道牠們在正常海洋的、外海的情況下會吃什麼東西,所以就遇到滿多有趣的事情。」

小河魨學名叫做「六斑二齒魨」,遇到危險就會膨脹身體。飼育員分享,年初發現成魚無預警產卵,經細心照料孵出幼魚。而牠們在幼魚時期隨洋流漂泊,長大才回到較淺的岩礁海域。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 陳麗淑:「我們也花了很大的力氣(去照護),那因為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孵出來的這些小魚,牠們很挑食。明明我們覺得在文獻上面看,牠的小魚應該會吃的餌料,我們給牠吃,牠不吃,所以我們的工作同仁就很辛苦,還跑到潮間帶裡面,去找天然的餌料。」

海科館飼育員 陳彥宏:「出生之後,牠們又非常非常的小,我們要給牠很小的食物,譬如像輪蟲。再來等牠的口徑比較大一點的時候,我們就會更換不同的食物,那像豐年蝦,甚至是我們去海邊抓的一些扁跳蝦,或者是很小很小的糟糠螺。」

館方表示,沒有計畫將這些小河魨野放,牠們都會留在館內,做為海洋科普教育的教材。

海科館館長 陳素芬:「刺河魨這種(生物)事實上,牠的(成長)歷程是沒有被記錄出來,所以我們剛好可以補足在我們在講海洋生物的歷程累進這一塊,剛好補足這一塊的缺口。」

海科館產學交流主任 陳麗淑:「我們最在意的就是,我們現在的生物多樣性,有很多生物,因為環境變遷的關係越來越少,所以未來是很有機會,我們需要去幫助牠們,去做復育的工作。」

頭好壯壯的河魨寶寶,已公開跟大家見面,讓大人、小朋友都有機會更認識海洋的奧妙。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因雨調整行程 六百位志工室內拜經精進自心
近千人虔誠朝山遇雨改拜經 法水普澍淨化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