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的地球共同的責任 慈濟環保與國際接軌

二○一九年慈濟以聯合國環境署觀察員身分,至肯亞首都奈洛比參與聯合國環境大會,志工曾慈慧(左二)、蔡思一(左三)介紹環保毛毯,馬拉威大使慕沙(Agrina Mussa,左一)讚歎慈濟把回收塑料製成永續使用的用品,解決塑膠廢棄物氾濫問題。(相片提供/黃靜恩)
二○一九年慈濟以聯合國環境署觀察員身分,至肯亞首都奈洛比參與聯合國環境大會,志工曾慈慧(左二)、蔡思一(左三)介紹環保毛毯,馬拉威大使慕沙(Agrina Mussa,左一)讚歎慈濟把回收塑料製成永續使用的用品,解決塑膠廢棄物氾濫問題。(相片提供/黃靜恩)

從低頭回收到站上國際平臺,慈濟將臺灣環保志工的善行讓全球看見,也分享了減緩環境危機最簡單的方法。

美國洛杉磯資深志工曾慈慧,在二○一八年八月代表慈濟以「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非政府組織的特殊諮詢委員」身分前往紐約,參與第六十七屆聯合國新聞部/非政府組織會議。

大會中,慈濟受邀舉辦論壇,曾慈慧發表「與地球共生息」(Shared Planet, Shared Responsibility)講題,呼籲非政府組織等公民團體,需正視氣候變遷所產生的問題,而要減緩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則須「清淨在源頭」,從「心」做起。

隔年三月聯合國環境大會期間,慈濟舉辦「資源變黃金」研討會,現場展示回收塑膠廢棄物製成的帽子、太陽眼鏡、衣服、甚至是建材,與會的美國佛教和平團體(Buddist Peace Fellowship)代表表示,在聯合國環境大會中,有許多計畫都只強調經濟利益,「但慈濟讓我們聽到的是,做環保背後的動力是愛和慈悲,不是為了利益。」

迦納共和國垃圾分類堆肥運動組織代表麥利克‧易拉,則驚奇環保毛毯的魔力:「這些布料的材質柔軟,感覺像是棉製的,但其實是寶特瓶顆粒做成的,太不可思議了,我想把這個科技帶回我的國家。」肯亞環境發展監督組織代表皮特森‧卡爾密也表示:「這樣的科技,對肯亞很有幫助,我們建議國內發展這樣的綠色科技,也會為年輕人帶來新的就業機會。」

「第67屆聯合國新聞部/非政府組織會議」於美國時間8月22日、23日在紐約總部召開,此次重點在「以世界公民的身份,共同為全球問題尋求全球解決辦法」。
「第67屆聯合國新聞部/非政府組織會議」於美國時間8月22日、23日在紐約總部召開,此次重點在「以世界公民的身份,共同為全球問題尋求全球解決辦法」。

這幾年來慈濟積極參與國際會議,與各國人士分享志工在國際災難中的付出,以及更進一步以環保減緩氣候變遷為人類帶來的危機;在這些重要場合,慈濟不只是陳述理念,還能佐證各項具體可行的作法、人物故事乃至數據統計。

以一個宗教慈善民間機構,慈濟能夠為環保發聲,堪稱是最柔性的親善大使。

慈濟人常說的「做環保」,其關鍵是在「做」這個字;一如證嚴上人常慨嘆的,世人「共知」、「共識」不難,能不能「共行」才是問題所在。這三十年來,因為有草根環保志工的彎腰低頭,如今也才能挺胸抬頭地走進聯合國、走上國際舞臺。

改變飲食 幫地球降溫

二○一九年十一月,歐洲議會正式達成共識,宣布歐洲及全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取代「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的緩和用語,強調應盡速提出因應策略;如果不積極作為,全體人類將因此大受危害。

然而,救災不如防災,而防災的根本就是落實節能減碳的環保生活。慈濟在環保教育上不遺餘力,數十年來透過慈濟媒體廣為宣導、環保教育站帶動等方式,日復一日倡議推動。

作為提倡、鼓勵素食的宗教慈善組織,慈濟呼籲素食跟生態環保息息相關。二○一九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也發現,減少飼養供給人類肉食的動物,對於減緩碳排放量及暖化問題的確有助益;也就是說,素食是對地球環境友善的一種飲食及生活方式。

去年上映的素食紀錄片《茹素的力量》(The Game Changers),是由執導電影《鐵達尼號》、《阿凡達》的好萊塢著名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所製作,該片的目的就是希望打破人類「肉食神話」的飲食習慣。

「作為一個人,你若要改善氣候變遷問題,唯一可以做的大事,就是停止吃動物!」詹姆斯‧卡麥隆這麼強調。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是家醫科醫師,曾多次代表慈濟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二○一五年於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二十一屆聯合國環境氣候變遷會議(COP21),他在其中一場會議中將「素食」與「氣候變化」做了連結與報告,結論即是:「我們的飲食、生活習慣,對氣候影響非常大,要改變世界,就得從改變飲食做起!」

慈濟醫療志業有亞洲最完整、也是全球第三大的「素食營養世代研究資料庫」,該資料庫針對數千位民眾進行長達十多年的追蹤研究,而林名男就是計畫主持人之一。

相關文獻研究顯示,生產一公斤牛肉等肉類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是生產一公斤花椰菜等蔬果類的二、三十倍以上,生產過程消耗大量水、農藥、肥料、能源等。

林名男副院長說明,樹能吸收二氧化碳,若大量砍伐雨林改種黃豆、玉米等經濟作物,排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則增多;將黃豆、玉米餵食豬、牛等動物後,畜養的動物又會排放甲烷等溫室氣體至大氣中。

林名男副院長並提及,近三、四十年來國際間出現多次傳染病,像是伊波拉、愛滋、H5N1禽流感、SARS、H1N1豬流感、MERS以及今年在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許多都來自跨物種傳染,「它們都跟人的口欲、行為有相當大的關係。」

另有些疾病是跟氣候變遷、氣溫升高有關,例如登革熱、茲卡病毒、屈公病、瘧疾等;然而,即便說地球暖化、溫室氣體效應導致氣候變遷,「但它一樣跟人類飲食有關!」林名男強調。

無論是從氣候變化或新興病毒疾病角度來看,飲食習慣──尤其是蔬食,在全球可說愈來愈受到研究與關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極嚴峻地重創了人類的健康安全、人際互動及經濟發展,卻也提供了人類對於素食、不吃肉的迫切反思。

冰冷的氣候統計數據,一旦來到身邊,將是難以逆轉的危機。慈濟人了解,地球如同一個大乾坤,和身體這個小乾坤有著一體兩面的密切關聯;愛惜物命,同時更愛惜地球大生命!

(資料提供:牧帆洲、龍翔宇、王偉齡、謝明芳;整理‧李委煌;圖片:慈濟基金會提供)

【本文為「慈濟月刊」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