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當代台灣記憶

過去一段時間,台灣有許多精彩的影視作品,是根據過去的歷史與記憶改編而成,令人讚賞,也引起熱議。

記憶,是人類的珍貴文化資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西元1992年就頒布「世界記憶計畫」。當時是有感於全世界文獻遺產的保存與利用,已經遭遇了危急狀態。後來更發現,當代人的記憶也值得典藏,尤其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類面臨世界戰爭之後的快速科技進步、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變遷之大,前所未有,經歷者的記憶更值得典藏。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記憶:保護文獻遺產通用指南》提出的定義,世界記憶就是世界上的人所記錄下來的記憶。其實不只已經記錄下來的要保護,還沒記錄的更要把握時間記錄。

原本計畫主要是重視世界已有文獻的消失,因此強調透過數位化方式予以保存並且普及利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推動保護人類的口述內容等無形遺產。

以台灣為例,當代記憶包括了日治後期的戰爭記憶、數百萬人遷台的流轉記憶,以及1960年代以來,美援促成經濟發展,許多民眾來到台北打拚,累積了許多打拚記憶。

從經濟成長、科技發展、人口移動、到都市化,幾乎都是過去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面臨這些重大變遷的一、兩代人,如今已逐漸老去凋零,其記憶有必要進行永續保存並且活化運用。

舉例來說,淡水河沿岸尤其在三重、新莊、板橋一帶,外地來打拚者曾在這裡興建簡陋的違章建築以容身,後來因為遭逢幾次嚴重颱風災情,考量防洪而陸續拆遷並疏散居民到附近居住。

這段打拚記憶,就是當代台灣發展史的重要組成,也是在地文化的根源之一,可惜卻很少被妥善整理。當年打拚者多已年邁,應該把握時間進行記憶典藏。

先前台灣對古蹟不太重視,1980年代以來,林衡道等學者大力提倡,政府開始重視台灣古蹟與文史,已累積不少早年歷史成果。過去比較重視先民物質遺產,其實記憶等非物質遺產,包括當代記憶,也是很重要的地方文史知識,需要更多重視。

當代台灣記憶不只要典藏保存,更要設法活化,以免只是徒增檔案。記憶保存是口述歷史的應用,具有專業性,目前相關培訓還不普遍,可推廣培訓,增加更多記憶典藏的人才。

在此同時,更要培訓可以對記憶加以活化運用的人才,讓典藏的記憶可以藉由多元的傳播方式變得生動與鮮明,這些記憶充滿了故事性,可以豐富台灣影視的創意,舉凡報導文學、小說、劇本等,都可以從中汲取養分,如此一來,在典藏當代台灣珍貴記憶的同時,不只能活化珍貴的記憶,還能豐富台灣文學與影視創意。(作者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小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