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性傑:珍惜評審的個別指導課

文學獎如新手創作者成為作家的第一步,得獎與否,都是養分。凌性傑長期擔任教職,面對有志創作的年輕學子與新手創作者,也總是鼓勵「踴躍參賽」,「尤其寫作經驗還不豐富的創作者,能從文學獎評審口中聽到對自身作品的討論。評審陣容中往往有許多名家,對新人而言,是很重要的個別技術指導課程。」

2003年,SARS疫情甫在台灣落幕,凌性傑以〈螢火蟲之夢〉獲時報文學獎新詩組首獎,「那天是幫學生監考的空檔之餘接到通知電話,心情很亢奮,螢火蟲的形象微小、微弱,我以為不是在文學獎中很討喜的題材。」電話掛斷,不到30歲的年輕教師,興奮地在走廊向太平洋大吼:「我得獎啦!」

凌性傑說,對他而言,這份獎項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評審陣容之華麗,每位評審的意見,都影響了他往後的創作,「這些老師們看匿名作品時的認真,還有他們給予的建議,都提醒了我,文學獎得不得獎在其次,作品能被討論、解析,就是珍貴的收穫。」

大大小小的文學獎近年於台灣逐一設立,凌性傑也從中累積評審經驗。不管是評審新詩或是散文,除基本文字技巧及符合徵文門檻外,「內容深入人心」是他認為最重要的,「我覺得文學作品必須具備感動人心的能量,甚至對評審有情感教育功能。例如我以前看一些作品描寫親子衝突,寫他如何跟他的長輩對話等,創作者可能只有20幾歲,能讓我覺得作者怎麼如此睿智的處理生命傷痛。」

凌性傑說,單篇作品、匿名參賽的文學獎,對寫作新手是很好的舞台,可增進經驗,獎金也著實能讓生活較為舒服。但不可否認的是,單篇、匿名賽制常被詬病獎金獵人太多,有志報名文學獎的參賽者,應參酌獎項設計意義及目的性投稿,如此也可讓每個文學獎更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