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米颱風後增11例類鼻疽 今年累計18例創5年同期新高

類鼻疽症狀與高危險群。(疾管署提供)
類鼻疽症狀與高危險群。(疾管署提供)


凱米颱風於7月下旬襲台,疾管署上週曾舉行記者會示警,颱風過後恐造成類鼻疽等傳染病疫情。疾管署今天(6日)公布上週新增11例本土類鼻疽,今年累計至今共18例,創5年同期新高,預估本週病例還會明顯成長,將持續至8月下旬,並特別提醒雲、嘉、南、高、屏等南部縣市民眾要提高警覺。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6日指出,日前凱米颱風襲台帶來強風豪雨,颱風過後,國內上週新增11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均發生在南部縣市,包括高雄8例、台南2例、嘉義縣1例,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0位有慢性病史,另1例有酗酒史,目前個案皆住院中,其中3例重症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中,皆發生肺炎或敗血症;今年累計至今已有18例本土類鼻疽,為5年來同期新高,個案以65歲以上長者居多。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2005年7月與9月海棠颱風與泰利颱風接連襲台,海棠颱風為強颱且有登陸台灣,當時在南部地區帶來豪雨,2個颱風過後累積共有42例本土類鼻疽病例,且造成8例死亡;這次凱米颱風襲台後,預估本週類鼻疽疫情達高峰,8月下旬前病例數仍會增加,不排除可能逼近30、40例,疾管署已再度發布通函給醫界,提醒醫師近來提高警覺。他說:『(原音)雖然都是散發個案,目前沒有發現群聚,可是個案增加速度蠻快的,而且預計大概本週、也就是下週記者會再公布這個類鼻疽更新疫情的時候,數字有可能跟現在公布的11例、甚至會超過都有可能,因為通常在這個颱風過後的2到4週才是確診的高峰,所以整個8月一直到8月下旬都預計會有個案持續增加。』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的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在颱風後1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

林詠青表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須及時以抗生素治療,否則恐引發肺炎、腦炎、敗血症,死亡率可達40%至75%,國內統計近5年類鼻疽致死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皆為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過度飲酒也是併發重症的危險因子。

本土與境外類鼻疽趨勢圖。(疾管署提供)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颱風凱米農損近32億元 雲林台南各6億最多
高雄淹水慘 卓榮泰:滯洪池方向正確 無奈老天下太多雨
高雄勘災 卓榮泰:預算移緩濟急救災 政院不會讓大家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