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調整發展策略 外銷內容版權生存

文化業在台灣本來就不吃香,尤其是出版業,曾經有項調查,國內民眾一年購書平均不到一本,閱讀風氣淡薄,加上少子化,讓出版社如同骨牌一般,一個接著一個倒閉消失。台灣一家出版自然百科的公司,成立超過四十年,目前業績只有巔峰時期的五分之一,但老闆歐陽林斌養了二十多位員工,堅持出版市場較為小眾、製作成本較高的幼兒百科,讓小眾的幼教出版業香火不中斷。

讀萬卷書,先於行萬里路,但你還記得上一次翻書是什麼時候?

民眾 吳讃峰:「有時候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看。」

民眾 余亮蓁:「差不多暑假或寒假的時候,會去圖書館借十本書,因為要寫功課跟去補習班,所以比較少看。」

民眾 蔡宜秝:「看漫畫,因為看太多字會不想看。」

愛書者大有人在,但少子化衝擊,網路視頻崛起,資訊爆炸,出版業進入空前的冰河時期。

出版社總經理 歐陽林斌:「目前據統計我們閱讀率,比韓國,比香港,比中國大陸,比日本都低,看過的資訊說,歐洲人至少他們很喜歡閱讀,他們一年可能可以買了35本書,那台灣可能1年平均一個人一年買不到1本。」

網路溫度計2023年台灣民眾閱讀行為暨實體書店產業洞察報告,21.8%的人每周閱讀時數掛蛋,18.1%每周閱讀時間不到1小時,僅有1.8%的人閱讀會超過16小時,平均一天2小時以上 ,不只閱讀風氣有待加強,閱讀思維也歷經翻天覆地的改變。

出版業者 李復民:「我們以前讀教科書都覺得很辛苦嘛,但是它把這些中國的歷史,它用漫畫、比較輕鬆閱讀的方式,讓小朋友去記憶它,甚至變成一種趣味故事。」

台北國際書展上,架上的熱銷款是這套漫畫書,把歷史人物換成一隻隻萌貓,顛覆的創意,果然業績長紅,狂賣百萬冊,不過也看得出來,讀者適應厚重文本的時代已成過去式。

出版業者 李復民:「以前是你去強記它,現在是出版的內容要回應讀者,我能不能讀得有趣一點點,而且我還是有知識的收穫。」

資訊碎片化,市場的風向開始改變,其它像財經類的工具書、職場勵志大行其道,要想書本賣得動,不花點腦筋跟創意,可是行不通。

出版業者 李復民:「讀者關心的面向會越來越多元取向,那我覺得這也是經營的挑戰,那在去實踐這種出版的理想當中,要怎麼樣去兼顧市場。」

來到這家幼教書的老字號出版社,老闆歐陽林斌,他的創業過程堪比一部國內出版業的興衰史,過去抱著套書挨家挨戶直銷,他回憶道,那是出版業的黃金十年。

出版社總經理 歐陽林斌:「大概(民國)65年到75年之間,一個月只要付幾百塊錢,他捨得為孩子投資,剛好也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階段,我想到末期這個時候,可能老的逐漸退休,新的招不進來,這行業就慢慢就結束了。」

文化業在台灣雖然不吃香,但三十年前,套書的高單價、高抽成,靠著賣書也能賺大錢,可就像時代的輓歌,如今業績竟不到巔峰時期的五分之一。

出版社總經理 歐陽林斌:「(銷售量)應該是將近五十萬本左右,現在來說一年大概只剩下(銷售量)五萬到十萬(本)之間吧。」

出版社總編輯 何佳芬:「早期我們自己本身的科普知識不是那麼完備時候,我們還會很慎重找老師,找一些相關方面的老師,幫我們做審定,那這個其實在一般書籍製作上,其實我覺得是我們比較認真的地方。」

儘管做的用心,讀者不一定買單,但68歲的歐陽林斌不打算坐以待斃,帶領二十多位員工,不離不棄地開疆闢土,畢竟山不轉路轉,而路是人開出來的。

出版社總經理 歐陽林斌:「我們公司的紀錄,從現在賣到國外的版權,大概是700本,韓文版賣給親親自然一百本,美國版賣了40本,國外版權希望能提高到50%,台灣的市場 就是圖書跟玩具並重。」

出版社在十字路口前拚轉型,靠著國際市場打通生路,也守住閱讀的溫度,讓孩子們徜徉在字裡行間,繼續探索世界的美好。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Earth Hour 全球熄燈達78萬小時
台灣關燈一小時 2024減碳量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