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卑微但深信命運!趙德胤:總有遺憾,下次才會更好

無論是《歸來的人》(Return to Burma)、《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Poor Folk)、《冰毒》(Ice Poison)之「歸鄉三部曲」中描述緬甸(Myanmar)面臨的底層困境和桎梏,或《再見瓦城》(The Road to Mandalay)扣人心弦的偷渡哀戚與憧憬──出生於緬甸的趙德胤以細膩的視覺筆觸、強烈的社會關懷著墨,他總是能在電影中迸發獨一無二的震撼。

積極在不同型態作品中挑戰自我極限的趙德胤,在睽違多年後終於實際在台灣拍戲,《灼人秘密》以精彩的敘事手法、別出心裁的剪輯安排、完美的故事架構和明示暗諷,交織出女性在社會上所面臨的欺侮和委屈,不僅吳可熙、宋芸樺和夏于喬的演出十分精湛,電影在坎城影展首映時,更獲得國際上強烈的迴響。

趙德胤分享,在經過這些年來的磨練,他認為每次拍電影的難度都是一樣,不管是從前一個人拍、七個人拍,到現在幾百人拍,或是預算從10萬拍到7000萬拍,「那創作的難度都是一樣的,並不是說預算多,拍起來就會比較簡單。」

他說,「以前大多數的人都覺得錢是拍攝時極大問題,但其實最難突破的是挖掘潛能,把生命經驗附在作品上並加以極大化,特別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藝術家如何過濾紛雜的干擾、純粹創作,那才是最重要的事。」

平凡的過往 靠努力有著不一樣的光芒

過去在金馬獎,曾經兩度以《冰毒》和《再見瓦城》入圍最佳導演的他,你可能很難想像,他過去的所學和成長經驗完全和電影八竿子沒有一撇,但憑藉著與生俱來的敏銳和積極的求知欲望,他寫下自己人生的傳奇,更綻放屬於自我的光彩。

1982年,趙德胤出生在緬甸,在他的形容下,那是住家個連水泥圍牆都沒有的房子,一家人只能在極其克難的情況下,以最拮据的方式過日子,「拍電影對我來說根本是想都沒想過的點子,從小我只想著要改善生活,也許能存點錢替家裡打個牆、蓋個房,那就是最大的成就了。」

1998年,16歲的趙德胤,那個幾乎從沒踏出過村子的鄉下小孩,帶著全家省吃儉用存下來的200元美金、雲南餣菜、隔壁鄰居裁縫阿姨從西洋雜誌上模彷縫製的西裝,就這麼踏上了飛往台灣的單程機票,他笑說,「我以為有錢的地方應該都是穿著西裝的。」

從台中高工印刷科到台科大設計系,台灣對許多緬甸鄉下小孩來說,是個夢想中可以「改變命運」的地方,而他的改變命運並不是「求學」、「讀書」,更不可能是「拍電影」,而是在課餘時間不斷的打零工,有什麼工作就做什麼,一存到錢就是把錢送回家中。

相信命運 改變了他的人生

趙德胤分享,那個時候的他,從來不會去想說「人應該要有什麼興趣?」天分是什麼、夢想是什麼,根本也不能去挖掘,生活模式是一成不變的上課、工作、睡覺。

「但,我真的是相信命運的。」

高三那年,趙德胤在緬甸的拜把兄弟因為要結婚、做婚禮紀錄,託人請他在台灣買台攝影機寄回緬甸,沒想到攝影機經過海關輾轉運送的過程中不斷被退回,朋友便先將那台攝影機交給趙德胤把玩,待歸鄉後再歸還──沒想到這個命運牽引,開啟了他截然不同的人生觀。

趙德胤笑說,「如果當初沒有這種因緣際會,現在的我肯定不會拍電影的。」

陶醉於電影魅力 忘卻現實的苦痛

觀景窗的獨特魅力、特定框架下所能呈現的畫面,在趙德胤的心理激盪了無限衝擊,就像是豁然開朗的醍醐灌頂,他開始一直拍、一直拍,記錄下他生活中各種不同的點滴,更全心去鑽研和電影有關的所有知識。

「我從小就沒什麼機會看電影,2010年以前,我去電影院的次數可能不超過10次,因為沒錢,你更不可能會想要把金錢耗在那樣的娛樂上。這時候,圖書館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朋友。」

他說,光是大學時期,他看過的電影至少就超過了1000部,最極致時是一天看6部,一邊看一邊學,看完後還主動搜尋導演的資料、導演的訪談,以一種非常系統化、有邏輯性的堅持在看電影,「那時候的我一點也不累,反而電影怎麼看都不會累,非常陶醉那樣的時光。」

「很神奇,我藉著電影逃避了一些現實的東西,暫時忘掉了那些苦痛、打工,因為你一個人來台灣,別人又對你這個緬甸小孩不太了解,我就一個人邊看電影又看書,逼著自己學會所有的技巧。」

於是,他開始接點婚禮的案子,替自己掙了一些錢;金馬電影學院的薰陶,打通了電影的任督二脈;他開始知道怎麼攝影、怎麼構圖,再涉獵到劇本、剪輯、監製,還自己開始擔任導演,把發揮藝術的過程,從中綻放無盡想像……

《灼人秘密》的深刻 道出女性的壓抑心聲

趙德胤說,《灼人秘密》從籌資到拍攝,其實都非常不順利,畢竟劇本相對複雜,在華語片這種電影可能較不常見,因此確實碰到了一點釘子,而他靠著堅定的意志克服,讓台灣的電影在類型片的詮釋上,有著更深一層的醒悟。

「其實說穿了,《灼人秘密》就是一個女性在試鏡的過程中受到了委屈,她卻始終走不出這個傷痛,活在虛實不分、真假難辨的現實裡面,像是有著精神分裂,有著無法讓她人知道的深層內心。」

和他有著多次合作經驗的吳可熙,這次也從演員身兼編劇的角色,在初次看到故事雛型時,他就大為驚艷,因為不管是劇本中的巧思和線索埋藏的時機點,都讓觀眾隨著故事角度,去抽絲剝繭屬於那神祕面紗背後的意境。

趙德胤大力讚美吳可熙不僅演技純熟,這個以她個人經驗為藍本改編的故事,真正是徹頭徹尾埋頭努力的結果,「其實原本的劇本可能拍攝完成後電影長度會高達四小時,甚至預算高達兩倍,我們不得已必須有些取捨、刪掉一些額外的人物,但若能把完整版拍出來,是很完美的事。」

總有遺憾 下次才會更好

不過趙德胤說,「總有遺憾,下次才會更好。每次都要有進步跟突破,並勇敢的嘗試改變,讓自己有勇氣面對失敗跟批評。」

事實上,趙德胤比較社會底層的出身,讓他在當導演時,更能夠窺探他人所沒有觀察到的社會面向,也使他更為內斂、沉穩。

「一般做導演的人,大部分也許都是在命令,但我在工作上絕對不會跟別人吵架,或是義正辭嚴的爭辯,反而以溫柔、委婉的方式溝通。」他表示,「這跟我的出身是有關的,因為在家裡面,我永遠是最小的,我懂得站在別人的立場想、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韌性比較強。」

他還說,「讚美不用看太多,能夠接受壞的批評,才能夠進步。」

最後,趙德胤分享:

世界上,我們聽過許多勵志故事,這種勵志故事裡的主人翁,通常會在在經歷一切磨難後,苦盡甘來;愉悅豐收。但在真實世界裡,有些人,她們的苦難則是永無止境、了無盡頭。那些與生俱來的性別、性向、家庭背景等等因素,趨使她們在人生裡,沒有辦法像別人一樣,可以有很多「選擇」。而這些沒有選擇的「選擇」,會帶給她們無數的難題。之後,她們終其一生,都必須戰勝這些難題,抑或;她們會被難題擊倒。

對我來說《灼人秘密》不是講「#metoo」議題的故事,它講述著普天下,那些在世界各地的堅韌女人們,努力地在職場上;要克服戰勝那些與生俱來的不公平和天生的種種限制。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