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遊雙腿成紅豆冰 求診患者多5成

新冠疫情逐漸解封,「報復性出遊」人潮湧現,根據醫師觀察,最近因為蚊蟲叮咬至皮膚科求診的患者增加約5成,有些人被叮出雙腿「紅豆冰」,有些人甚至腫一大包!醫師提醒,最佳防蚊方式就是穿長袖長褲,露出來的皮膚要塗抹防蚊液;有過敏體質者建議常備2種藥物,以備不時之需。

只不過被蚊子叮一口,怎麼腫成一大包?台北醫學大學皮膚科副教授蔡仁雨說明,每個人被叮咬後皮膚反應不同,通常有過敏體質的人比較容易出現腫包,或者是剛從外地來的人,還不適應當地的蚊蟲種類,被叮咬後皮膚也容易腫。

「越抓只會越腫!」蔡仁雨提醒,被叮咬後切勿用手抓,一不小心抓破皮還可能合併細菌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被叮咬當下可以使用中強度的類固醇藥膏,幫助壓制皮膚的過敏反應,通常擦1、2次就有明顯效果,如果還是很癢,可以口服抗組織胺。他建議過敏體質者可以常備這兩種藥,隨時可以派上用場。

如果手邊沒有類固醇或抗組織胺等,蔡仁雨提到,適度冰敷也是消腫止癢的好方法;至於市面上常見的止癢藥膏,通常含有薄荷等成分,擦起來涼涼的,可以稍微舒緩搔癢感,但消腫及抗過敏效果有限。

皮膚科醫師蔡逸姍表示,新冠疫情解封之際,民眾紛紛「報復性出遊」,但正值高溫濕熱的夏季,外出務必注意防蚊;最佳方法是穿長袖長褲,並搭配使用防蚊液,不能只用噴的,還要用手稍微塗抹,所有露出來的皮膚都要塗到,才能阻止蚊子趁虛而入。

蔡逸姍說明,防蚊液可分為兩大類,一種主打天然成分,例如香茅、尤加利等,味道溫和不刺鼻,但防蚊效果較短暫;如果外出時間長,或是平時體溫高、容易被叮的人,應選擇含有DEET(敵避)、Picaridin(派卡瑞丁)或IR3535的防蚊液,可掩蓋人體發出的味道,讓蚊子找不到「獵物」而避免叮咬。

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含敵避成分的防蚊液屬於藥品管理,須經政府核准並領有藥品許可證,民眾購買前應認明外包裝上是否有衛福部核准字號。蔡逸姍提到,使用防蚊液應注意避開皮膚傷口、眼口鼻等部位,回家後記得以沐浴乳或肥皂洗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