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測驗」公民社會歷年最難 重閱讀理解、手寫題偏多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大學分科測驗第二天考「公民與社會科」,考生步出考場一片哀號,北市補教協會老師認為,今年考題太難,應該是歷年最難一次,簡直是「整學生」,太強調閱讀理解能力,需要思考判斷,但選項又模稜兩可,學生恐怕寫完會想哭,知識性考題太少,呼籲回歸課本教材,讓有唸書學生有成就感,預估前、均、後標都下降1級分。

一般考生認為,今年考題偏難,多選題組是「大魔王」,就連單選題都有挑戰性,許多選項看起來有模稜兩可,不夠直覺甚至有些刁鑽,需要仔細思考才能作答,印象深刻的是出現許多時事題,例如臺灣缺水危機為背景,探討地方限水、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權力劃分,還有大量國際移工歧視與相關法案入題。

得勝者文教今(13)日舉行113年分科測驗記者會,臺北市補教協會公民與社會老師張雪雲指出,公民科取材貼近生活化,立意良好,但題目真的出的太難,讓考生們「一片哀號」,去年已經很難,今年更困難,應該是歷屆最難的一次,命題者這樣「整學生」有何意義,出題知識性不足,充斥大量閱讀理解,文字敘述又不夠明確,學生無從適從,不知道該如何準備。

張雪雲舉例,第一題障礙兒童參加畢業旅行,A及D選項就有探討空間;第3、7、13、25題,解題老師都覺得難判斷答案,學生在解題時容易刪去2個選項,剩下2選項不知道怎麼選。

張雪雲分析,手寫題的比重太重,第39題問「牽罟文化」符合哪種體制的文化特色,這題就佔5分,但答案究竟是社會保險還是社會救助,前者有社會互助概念,後者則呼應題幹中的幫助弱勢家庭,連老師都有激烈討論。

教育部邀請北市高中公民科教師群分析試題表示,今年試題中間偏難,圖表數據判讀題比去年增加,著重對各種生活議題觀察,運用公民知識分析題文各項資訊並進行邏輯推理。非選題需要較多時間判讀與撰寫,開放性提問可能是未來非選題命題趨勢,但提問如果不夠精準,容易涵蓋各種可能答案,讓學生難以聚焦作答。

闈場協助大考中心審題的高中教師認為,今年試題除了結合多項社會議題,也關懷障礙者、勞工等社會處境不利群體,還特別融入傳統庶民生活情境,例如助產士接生的輝煌年代、漁村的牽罟等;時事題則有行政立法運作機制、年長者犯罪、限水設施、國會立法程序等。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全中教)分析考題認為,公民與社會整體題目「中間偏難」,題組題占3/4,其中混合題須高層次分析能力,特別考驗學生的耐心,其中有2題考到中國威脅與地緣政治議題,可刺激學生思考國際現勢。

北市補教協會老師張雪雲表示,分科測驗「公民與社會」是歷年最難一次,太多題目要思考判斷。(記者黃朝琴攝)

大學分科測驗第二天考公民與社會科,預估前、均、後標下降1級分。(記者黃朝琴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