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科測驗」歷史近3年最難 周處除三害入題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大學分科測驗第二天第一堂考歷史科,考題取材時事,周處除三害、轉型正義、檳榔起源等入題,北市補教協會老師認為,今年沒有略古詳今,而是古今平衡,經濟議題考很多,閱讀量很大,且無法讀完就能回答,尤其混合題須手寫的部分,考生須兼具閱讀理解和表達的綜合能力,應是108課綱命題以來,近3年最難一次,鑑別度很高,程度好考生也不易拿高分,整卷雖只考3題圖表題,必須同時看懂圖表和文字,預估頂標、前標、均標均比去年降1級分。

一般考生認為,今年考題比往年稍難,高一、高二必修範圍考題比往年多,高三選修內容考得比較少,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考題平均,題目大多以故事陳述,歷史知識需融會貫通,才能從中找答案,混合題不好作答,要綜觀全部文字,前後呼應內文,才有辦法作答,沒有抓住主題概念,就很難發揮作答。

得勝者文教今(13)日舉行113年分科測驗記者會,臺北市補教協會物理老師馮敬之表示,混合題的手寫部分,題幹的問的範圍很大,考生回答可能不知道從那個方向論述。例如最難的第42題及43題,考生答題沒有方向,長達4個世紀發生多少事,空間又是整個歐洲,時空都太廣泛,不易掌握作答關鍵;第4、10、17題圖表題也具挑戰性,第17題是表題,考生較不太能掌握表題,亦是具代表性的題目。

馮敬之提到,往年均入題的「伊斯蘭」題今年沒出現,倒是結合時事命題,第32題「周處除三害」與最近流行電影相涉,另外第8題題幹敘述與「轉型正義」相關。

補教老師曾樂浪指出,今年考了很多經濟題,例如第6、17、19、29、30、35至37題,也考出歐洲中古及中國上古,第3題考法蘭克國王查理曼,第11題是16世紀宗教改革,第41至43題則用餐桌禮儀包裝12到16世紀,考生要了解期間包括文藝復興到十字軍東征。

教育部邀請北市高中物理科教師群分析試題表示,今年時事或生活相關題目以史料探究的形式出現,例如周處除三害、檳榔的起源等;今年題目文字量是近3年最多,還有不少學生沒看過的史料,作答時間可能會很趕,對考生是很大挑戰,必須耐心閱讀,從題幹尋找答題線索,如果被冗長文字限制,答題就可能卡關。

闈場協助大考中心審題的高中教師認為,今年試題取材包含文字、圖片、表格、地圖、碑文等,同時連結生活經驗,例如大清國發出的護照資料、家庭電器問世後,婦女家務勞動時間的研究數據等;今年也有新文化史研究題材入題,例如飲品對歐洲歷史發展的影響、餐桌禮儀的變化等;試題也結合交通運輸發展、婚姻與家庭的變遷、能源利用等重大議題。

北市補教協會老師馮敬之(右)和曾樂浪(左)認為,今年分科測驗歷史科是近3年最難。(記者黃朝琴攝)

大學分科測驗第二天第一節考歷史科,整體屬中間偏難,圖為五標預估。(記者黃朝琴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