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台展人特展「春色無邊」 回首本土美術運動團體引領風潮一頁

李梅樹紀念館每年「梅樹月」都會策劃一檔展覽,今年為歡慶台陽美術協會成立90週年,特別推出「春色無邊」特展,以展出第一代台陽人曾參展的作品或代表作為主,6週展期期間,吸引5千多位民眾湧入參觀,寫下「梅樹月」歷屆特展中最多參觀人潮的一屆。儘管規模較小,卻是重建台灣藝術史重要一筆,值得未來公部門以此為基礎持續研究與策展,讓更多人認識本土草根美術運動團體曾引領風潮的精彩一頁。

90週年紀念 初代台陽人作品聚首

1934年11月12日,陳澄波、廖繼春、顏水龍、楊三郎、李石樵、陳清汾及日籍青年畫家立石鐵臣8人宣布「台陽美術協會」正式成立,隔年舉辦第一屆「台陽美展」,揭開了台灣本土草根美術運動與台灣近代美術發展精彩一頁,影響力深遠,也是台灣至今最長壽的本土美術團體。

今年適逢台陽美術協會成立90週年,李梅樹紀念館一年一度的「梅樹月」,特別策劃「春色無邊」特展,以戰前曾參與台陽展的「第一代台陽人」為中心,廣邀其限存台陽作品或代表作齊聚一堂,堪稱是一場初代台陽人的「同學會」。李梅樹紀念館執行長李景文:『(原音)當時的草稿是由李梅樹來做草稿,然後由立石鐵臣來聲明,名字是由顏水龍來命名,叫做「台陽美術協會」,因為他留日、也留法,所以認為說台灣的太陽是很美的,所以他用「台陽美術協會」,所以第二年開始在辦了展覽。』

展覽也展出一些史料以及台陽畫家曾添福留下的昔日台陽展相關報紙剪貼,見證當時「台陽美術協會」的成立與舉辦「台陽美展」時熱鬧場面。李梅樹紀念館執行長李景文:『(原音)我們這些史料都很有依據的,有沒有看到,第一屆這是立石鐵臣畫的廣告詞,還有他的聲明書,還有它(台陽展)的入場券,所以以前他們來參觀都是用入場券參觀。這是就是顏水龍命名的「台陽美術協會」,當時的草稿就留在這邊,當時的這些展覽的照片。』

早期台陽人 台灣美術開路先鋒

早期的台陽人,可說各個都是台灣新美術運動的開路先鋒,歷經殖民時期到戰後的奮鬥足跡,成為台灣藝術史重要的一部分。

此次展覽展出李梅樹的作品並不多,不過仍從國美館借來的一件〈溫室(賞花)〉,畫面呈現是賞花,但原本草稿其實畫得在百貨公司的場景。另一件〈裸婦座像〉是李梅樹第一回台展的參展作品,也是他1934年東京美術學校的畢業製作。

1940年台陽美術協會增設東洋畫部,網羅了林玉山、郭雪湖、陳進、陳敬輝等人成為創始會員,當時他們都已經是官辦台府展屢屢獲獎的重要畫家,卻仍相當支持台陽展。此次「春色無邊」特展,就展出林玉山第一次參加台陽展的〈木棉花〉,以及明顯受到戰爭時局影響的〈南州先生〉兩幅作品;另外也包括以及陳澄波〈椰林〉與郭雪芙〈耕到天〉。

李石樵於1936年參加台陽展的作品〈橫臥裸婦〉,曾在展前遭到殖民當局取締,以「風紀上不適切」為由下令禁止展出,引發軒然大波,輿論沸騰,後續不少畫家相繼推出裸女創作,表達對官方的不滿。只是沒料到,88年後,李梅樹紀念館以此圖作為「春色無邊」特展主視覺,希望彰顯其時代意義,沒想到戶外看板因為鄰近國小,遭到部分家長抗議,無奈撤下。李梅樹紀念館執行長李景文:『(原音)很多事情,不要聯想的太多了,應該藝術歸藝術,這個裡面就呈現出我們的教育有問題。因為民主在進步,但是我們在藝術上面完全都沒有在進步,所以我們還有努力的空間。』

日籍畫家作品共展  見證永恆友誼

初代台陽人中,也有日籍藝術家。像是日籍畫家山田東洋的〈風景〉畫,則是為台北留下了「消失的地景」。『(原音)他這是在畫哪裡呢?畫有名的明治橋 ,明治橋還記得嗎?已經忘記了,在中山北路那邊,當時因為疏洪問題,馬英九就把明治橋拆掉,宣稱以後將來有機會明治橋要再把它恢復。』

立石鐵臣是灣生,這次為舉辦展覽,策展團隊還特別從日本跨海借來〈日輪〉油畫與其速寫稿,與第一代其他台陽人作品重新聚首。李梅樹紀念館執行長李景文:『(原音)因為立石先生很愛台灣,所以離開台灣的時候,就有一張畫作就寫說『我愛台灣』!所以這張畫作特地參加第五屆的作品 為什麼呢?因為他參加台陽美術協會,日本人罵他是台灣人是,台灣人罵他你是日本人,怎麼參加這個台灣團體?所以他第一屆之後就退掉了,但他很愛台灣,特地還是把它展出來這件作品。』

1941年台陽美術協會成立「雕刻部」,這次「春色無邊」也展出了鮫島台器、陳夏雨、蒲添生三位藝術家作品。其中鮫島台器大部分作品都未能留下,此次跨海向鮫島後代遺族節來唯一一件作品〈兔子〉,也想國內藏家借來三件銅雕作品一同展出。鮫島台器的名字也有故事,原名「鮫島盛清」,因為受到台灣雕塑家黃土水的影響和引介,受到矚目,甚至被評為是黃土水的傳人,為感念台灣,還把名字改名為鮫島台器。

陳夏雨也是台灣早期代表性的雕塑家,這次展出的〈醒〉,則是他歷經228事件衝擊後的創作,以睡夢眨醒的女性姿態隱喻「思春」,希望喚醒台灣人覺醒,以更寬容、成熟的態度面對問題。

「春色無邊」特展 開啟台陽展研究開端

整個展覽中,最能呼應初代台陽人主軸的作品,就是一幅淡水寫生合畫,象徵畫家們之間的友誼與共同追求的理想。李梅樹紀念館執行長李景文:『(原音)他們共同去淡水畫了這張畫,山下的房子、小帆船、鳥,是陳澄波畫的,還有山是楊三郎畫的,左邊的樹是李梅樹畫的,這個船是林玉山畫的,前面的道路是郭雪湖畫的,中間水波是陳敬輝畫的,所以完整介紹這些作品來展覽,這是很有脈絡的。』

「春色無邊」特展共有26位「初代台陽人」、59件作品參展,多達28個收藏單位、家屬及藏家慷慨借展,就連立石鐵臣、鮫島台器的後代遺族,都自掏腰包從日本專程來台參與活動,讓此同學會展覽更具溫度。

不過,根據統計,光是戰前1-10回台陽展,總共有268位參展者,此次「春色無邊」特展僅展出一小部分,但卻是很重要的一步,未來還需有更多史料研究,才能揭露台陽展全貌,讓重建台灣藝術史得以更完整。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法務部第三波平復名單 包括陳澄波、張七郎父子
刻畫陳澄波、張捷生平《藏畫》獲好評 7月嘉義巡演
《藏畫》藉人、偶、影 為陳澄波之妻張捷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