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誰懂/訥建宏

訥建宏

初秋,也叫淺秋。秋天以平均氣溫法劃分,連續五天介於22度左右吧,算入秋了。歲月一旦進入秋,意味著炎熱的氣候已過去,涼快的日子已來了。但事實上,立秋並不代表酷熱的天氣結束。立秋後的節氣是處暑,這說明,初秋還有一段時間是三伏天!也就是說晚夏的餘熱與初秋的氣候是緊緊交集與纏綿的。所以,初秋是悶熱的,很正常!所謂的秋風送爽、炎暑頓消,碩果累累,喜看遍野,千重金波蕩漾,那是仲秋後的景色啦。

雨絲點點飄零後,落葉片片迎初秋。送走了夏天,誰懂初秋與晚夏的纏綿?有詩雲:“雨後風涼暑氣收,庭梧葉葉報初秋。浮雲盡逐黃昏去,樓角新蟾掛玉鉤。”(宋朱淑真《初秋雨晴》)難道是風懂,抑或是雲懂,風雲不懂,難道今天的明月可懂?

記得浙江鄞縣的明代魏偁詩《初秋早起作》:“缺月當空夜未央,荷風細細襲衣香。半床臥聽南溪雨,釀得山居一夜涼。”寫的是初秋還沒有天亮時的彎月,池塘上絲絲荷風,南溪山的細雨,還有涼快了的氣流,似乎把夜半深更的初秋風景,淋漓酣暢的展示在你我的面前,背著,背著,六朝古都的酷熱,也流逝去了。但初秋與晚夏的纏綿,我仍然是懵懵懂懂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怎麼辦?閉目養神,用心體驗。

寧靜的心一旦進入初秋,其人,不再為悶熱所桎梏,而滋生了“心若淺秋”的狀態。這就是一種對晚夏與初秋交集的洞穿之心態,一種自知之明之心態。初秋也好,淺秋也罷,在詩人的心目中,她,不僅僅是一種淡定自若的境界,更是一種看穿混沌、豁然開朗的胸懷。如風送夏迎秋,平淡無奇;如雲卷夏舒秋,自然隨意。當別人還在埋汰初秋的悶熱之時,詩人卻踏秋望遠,捕捉到了初秋的涼意,看到了初秋之後的美麗。有詩雲:晚夏如紅日西沉,青山披彩虹,霞光映蒼穹;初秋如鯤鵬出海,氣勢蕩山嶽,身影掠長天。

初秋誰懂?我和你;誰懂晚夏與淺秋的交集與纏綿?你和我。哼一首“夏去暑猶在,雨餘涼始來。堦前已流水,天外尚驚雷。曲幾靜中隱,衡門閑處開。壯心都已矣,何事更裝懷。”將萬事萬物看淡,閑聽落花流水。吟一首“久雨新晴後,秋風初起時。天倪一清曠,精爽入希夷。壁上吳生畫,床頭杜老詩。平常性酷愛,對眼忽如遺。”哈哈,初秋的早餐,藍天,清風,雨跡,空氣,還有那份心如淺秋的情緒,都納入你我的心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