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讓孩子看平板!台灣新增萬名遲緩兒,醫生點出3C保母造就「會聽不會講」

姊妹淘的話:

 台灣儘管新生兒數量持續下降,但發展遲緩兒童的數量卻逐年增加。馬偕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的臨床研究發現,約有三成的遲緩兒童是因為家長過度依賴3C產品,導致後天訓練不足。去年新增了一萬名「會聽,但不見得會講」的幼兒個案,這些兒童缺乏足夠的親子互動和生活經驗,進而影響到他們的語言發展和表達能力。

▲醫師受後天因素影響造成發展遲緩,「3C保母(家長)是造成孩子語言能力遲緩的主因」。(示意圖/pixabay)
▲醫師受後天因素影響造成發展遲緩,「3C保母(家長)是造成孩子語言能力遲緩的主因」。(示意圖/pixabay)

少子化已成為國安問題,新生兒變少,但發展遲緩兒童人數卻逐年增加!馬偕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臨床發現,受3C保母(家長)影響,後天訓練不足的遲緩兒占三成,去年即增加一萬名「會聽,但不見得會講」幼兒個案,原因在於缺乏親子互動和生活經驗,以致發展遲緩,語言表達能力不足。

根據資料顯示,2023年我國遲緩兒通報個案3萬4781人,2011年僅1萬5848人,十二年增一倍以上。馬偕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分析發現,大部分遲緩兒是在就讀幼兒園後,老師發現學生不對勁,才提醒家長尋求醫療協助,僅2成於3歲前,接受正規早療,且調查後發現,都是受後天因素影響。

根據《聯合報》報導,受後天因素影響造成發展遲緩,「3C保母(家長)是造成孩子語言能力遲緩的主因」!馬偕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指出,大部分家長工作忙碌,或想減少麻煩,只要小朋友哭鬧,就習慣打開手機、平板,讓孩子觀看影片、卡通。幼童經常觀賞影音媒體,接受聲光等感官刺激但缺乏環境刺激及親子互動,這無助於語言發展,門診發現,後天性語言遲緩孩童最大特點為「聽得懂,但不太會講」,只能講單字,無法講出具有邏輯的一段話。

在缺乏親子互動、父母疏於與孩子對話,長期下來,將導致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良。發展遲緩的狀況在偏鄉更為嚴重,以南投縣為例,後天訓練不足的語言發展遲緩兒占比達六成,預估全國近五成孩童深陷語言發展的困境中。

陳慧如提醒,一歲孩童應可講一些簡單的單字,到了一歲半,至少可講廿個單字,二歲則約五十個單字,到了三歲應可講出「我要吃飯」等含主詞、動詞與受詞的句子。家長如發現孩子詞彙量不足,或講不出完整句子,就應陪同至兒科就診,或至大型醫院健兒門診,及早接受篩檢及治療。

(原文出自三立新聞網)

延伸閱讀:

台灣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它」,8大危險因子要注意!

4個妳一定知道,卻容易忽略的NG生活習慣!最後一項沒消毒比馬桶還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