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動我小說 嚴歌苓拒改電視劇

旺報【記者賴廷恆╱專題報導】 旅美作家嚴歌苓擔任編劇的大陸電視劇《劇場》10日起播映,對於作品被他人改成電視劇,嚴歌苓難掩「反感」:「不要找人去改我的長篇小說,最後改得牛頭馬面!」巧合的是,先前另一大陸女作家王安憶也表示,《長恨歌》眾多改編版本中,她最愛話劇版,最看不下去的是電視劇版。 許多人一提到嚴歌苓,第一印象通常是《少女小漁》、《金陵十三釵》、《歸來》等多部電影都改編自她的作品。《劇場》是嚴歌苓繼《幸福來敲門》後,完成的第2齣電視劇劇本,女主角原型來自身為話劇演員的母親,她把這齣戲當作昔日母親話劇生涯的一種紀念。 嚴歌苓回憶,12、13歲時她進入軍隊歌舞團,留下13年「文藝兵」的生活歷練;且因母親工作,她自幼就跟劇團走得非常近,還住在作家協會大院裡。「那時候,我母親一部戲演一百天,我起碼得看五十天,特別過癮。」至今她仍記得由母親主演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從小我就對話劇的創作過程非常著迷」。 劇場自覺受毛姆啟發 《劇場》有如一齣「戲中戲」,描述1980年代的南方小城,資深話劇明星與身為記者的粉絲之間,一段相差20歲的姐弟戀,以及明星女弟子的介入而產生的枝節。嚴歌苓表示,她曾讀過英國小說家毛姆的作品《劇院風雲》,對於資深演員和年輕演員間的「舞台爭奪戰」備感興趣,也自覺受到它啟發靈感。 「我媽媽那一代的老話劇演員,他們把話劇舞台當做聖殿,是他們寄託理想和信仰的地方!」嚴歌苓指出,《劇場》描繪出資深、青年演員在藝術境界、做人境界上的不同,以及他們「又是怎樣越過彼此的不同,最終走到一起」。 口號求顛覆 何用舊名 《長恨歌》是王安憶代表作,也被公認是最具上海城市氣質、最能替上海傳奇「代言」的文學作品。《長恨歌》曾被改編成話劇、電視劇、電影等版本,王安憶呼應嚴歌苓對作品被改成電視劇的「耿耿於懷」說:「現在的電視劇口號都是顛覆,可是你既然要顛覆,完全可以自己寫一個,幹嘛還要用《長恨歌》這個名字呢?」 2003年初由蘇樂慈導演、趙耀民編劇的話劇《長恨歌》,曾參與第五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問世4年內即演出6輪。今年1月新版《長恨歌》再度搬演,在王安憶眼中,話劇《長恨歌》可謂最尊重小說,原作原汁原味地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