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量空腹血糖,飯後血糖一樣重要,降不下來併發症多,視力、心臟都會出問題

糖尿病已成為國病之一,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糖尿病已高居國人10大死因前5名,而全台的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50萬人,且病患人數逐年成長,預估5年內患者將累積高達200萬人。

 

彰化基督教醫院體系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廖培湧指出,以往檢測糖尿病的血糖值,是以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糖素兩者為主,比較少觀測飯後血糖的數值高低。直到近年才發現,即使空腹血糖指數表現佳,糖化血糖色素也不錯,但飯後血糖過高,就表示可能是糖尿病出現的警訊。

 

有愈來愈多的研究證明,飯後高血糖是造成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因此,如何維持飯後血糖的正常值,是醫師與病患都必須嚴密監控與關注的課題。Honolulu Heart Study調查發現,當葡萄糖耐受試驗1小時血糖值愈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也就相對提升。歐洲Diabetic Intervention Study也曾針對1000名新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經過11年的追蹤後發現,餐後1小時血糖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度相當高。

 

飯後高血糖併發症多

若胰島細胞功能正常,當吃完飯後血糖上升時,就能快速的分泌胰島素,血糖就會迅速降下來,但糖尿病患因為胰臟中的胰島細胞功能衰退,無法在血糖升高時快速分泌胰島素讓血糖下降,因此飯後血糖就會急速上升。飯後血糖一旦升高,就會產生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壞因子,對身體造成傷害。許多研究顯示,飯後血糖高會讓血液中的血小板活化,容易形成血栓,因此,會大幅提高血管堵塞的機率。

 

廖培湧說明,飯後高血糖會增加頸動脈內膜中膜的厚度,讓內壁腔變狹窄而形成阻塞;因為抑制血管舒張,而減少心肌血流的灌注;可能增加氧化壓力,引起發炎反應而造成動脈硬化。最後產生大,小血管的併發症,如冠狀動脈心臟病與中風的機率升高,也會讓視網膜病變更為嚴重。另有研究指出飯後高血糖會增加罹患胰臟癌的風險等。

 

降低飯後高血糖的藥物

針對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是以先控制血糖、改變生活型態為主,若調整後的飯後血糖仍高居180mg/dl以上時,才會考慮使用藥物加以控制。廖培湧指出,臨床上降低餐後高血糖的藥物包括可改善胰島細胞快速分泌胰島素能力的非磺醯促胰島素分泌劑,可抑制肝臟製造過多葡萄糖的雙胍類,抑制澱粉消化的阿爾發葡萄糖苷酶抑製劑,可強化血糖自我調節能力的二肽基酶-4(DDP-4)抑制劑;與能在體內快速吸收與作用的速效型胰島素等。

 

 

傳統的胰島素製劑都是注射在皮下,必須通過體內吸收的過程,通常需要經過約30分鐘後才能達到效果,但近期開發出速效型胰島素,能在使用515分鐘內就產生作用,快速降低飯後血糖。廖培湧表示,過去患者常使用可重複裝填的注射筆或是更傳統的空針,但現在已推出新型拋棄型胰島素注射筆,可以讓病患自行注射更為方便,且用完直接丟棄,不僅攜帶方便,也提高了患者的使用率、並降低排斥感。

 

廖培湧提醒,即使治療糖尿病的藥物百家爭鳴,但糖尿病的致病機轉複雜,臨床治療上專科醫師仍會依照患者身體上的缺陷來給予最適當的藥物,因此需積極配合醫囑進行治療。

 

嚴格控制飯後血糖

要讓血糖不會在飯後迅速升高,除了必須戒除菸酒外,還須注意控制平日的飲食並做適當的運動。廖培湧表示,很多糖尿病患因為怕澱粉類食物會讓血糖上升而不敢碰米飯,其實是不正確的,只要選擇正確的澱粉種類,營養均衡,且將醣類平均分配在三餐;同時膳食纖維攝取也須足夠,如全穀類、高纖蔬菜等能減緩糖分在腸道吸收的速度;但要特別限制蛋白質及甜食的攝取。「不要忽略烘培食物中的反式脂肪酸、鹽分與油脂。」

 

至於運動原則,廖培湧則建議每週約累積150分鐘即可,強度中等的運動如快走、體操、游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控制糖尿病必須要有耐心與信心,更須建立正確觀念且配合醫囑,現在,糖尿病的胰島素治療已經相當人性化,能貼心的考量且維護患者的生活品質,因此千萬不要因為錯誤觀念而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機。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吃得健康也沒用!醫示警「4種睡眠型態」罹糖尿病風險暴增 開燈睡覺中了
·糖尿病少吃糖,但「1調味料」攝取多太多一樣會罹病! 研究發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