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忽視!黃斑部病變年輕化,近視度數超過「這數字」風險逾百倍

現代人上班開會看電腦、下班追劇看平板,滑短影音看手機,日常中頻繁用眼造成近視,走在路上 10 個有11個人都是因為近視戴眼鏡、不然就是戴隱形眼鏡,諾貝爾眼科診所主治醫師林宜鴻就說,近視度數越深,代表眼球老得快。

林宜鴻醫師表示,台灣近視人口為全球第一名。(圖片來源/canva)
林宜鴻醫師表示,台灣近視人口為全球第一名。(圖片來源/canva)

林宜鴻醫師在粉專中分享,台灣的近視人口比例高居全球第一,尤其是高度近視(超過500度)患者更是高達四分之一,林宜鴻強調,千萬別小看高度近視,因為近視度數越深,代表眼球的老化速度越快。即使實際年齡僅有30幾歲,但若近視度數高達800度,眼睛年齡就相當於80幾歲的老人家,還可能造成以下眼睛疾病:

早發性白內障:

白內障是指眼睛的晶狀體變得混濁,導致視力下降。一般而言,白內障是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形成的,但高度近視患者可能在不到50歲時就出現白內障症狀。這種早發性白內障會導致視線模糊,影響日常生活品質,建議可接受早期的手術治療。

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剝離是指眼睛內的視網膜,從正常位置脫落或分離開來。這種情況雖然在初期不會引起疼痛,但卻是一種急症,需要立即治療。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永久性的視力喪失。視網膜剝離的早期症狀包括眼前浮現黑影、閃光或突然的視力下降,高度近視者因為眼球結構的變化,更容易發生視網膜剝離。

近視性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病變是指黃斑部(視網膜中央負責清晰視力)受到損害。高度近視患者可能會出現近視性黃斑部病變,這會導致視力模糊或失去中央視力,影響閱讀、開車或辨識人臉等活動。這種病變的進展可以是慢性的,也可能突然加劇,因此需要定期觀察和及時治療。

青光眼:

青光眼是一種眼壓升高,導致視神經損害的疾病,最終可能導致失明。高度近視者患青光眼的風險顯著增加,因為近視眼球的結構特性可能影響眼內壓力的調節。青光眼的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周邊視野會逐漸喪失,最終可能完全失明。

要預防眼睛疾病,定期檢查非常重要。(圖片來源/canva)
要預防眼睛疾病,定期檢查非常重要。(圖片來源/canva)

林宜鴻醫生表示,眼睛是我們寶貴的資產,近視代表眼睛處於不同程度的風險環境。根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資料顯示與沒有近視的正常人相比,近視患者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增加:

低度近視(50-300度):風險增加14倍

中度近視(301-600度):風險增加73倍

高度近視(600度以上):風險增加845倍

這些數據顯示,近視度數越高,眼睛健康的風險也就跟著上升,尤其是高度近視患者,風險倍數非常可怕。因此,每年定期進行眼科檢查非常重要。由於許多眼睛疾病在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透過定期檢查是最直接、也最能夠及早發現問題,趕快安排治療,麼,到了醫院診所,該做哪些檢查呢?

散瞳檢查:

這是一種常見的眼科檢查方法,用來詳細檢查眼底,包括視網膜、黃斑部和視神經。散瞳檢查能夠幫助醫生發現早期的視網膜病變或其他眼底問題。

眼軸測量:

眼軸長度是指眼球前後直徑的長度,通常用於評估近視的嚴重程度。高度近視者的眼軸通常比正常人長,因此定期測量眼軸長度可以幫助觀察近視的進展和相關風險。

眼壓檢查:

眼壓檢查用於測量眼內壓力,幫助檢查青光眼的風險。高度近視者的眼壓變化可能比正常人更大,因此這項檢查特別重要。

視神經盤檢查:

視神經盤是視神經進入眼球的地方,檢查這個部位可以幫助發現早期的青光眼或其他視神經病變。高度近視者的視神經盤可能因眼球結構的變化而異常,因此定期檢查是必要的。

高度近視不僅影響視力,更可能引發一連串嚴重的眼科疾病。透過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問題、及時治療,為眼睛的健康設下一道安全的保護線。當然,在日常中要養成保護眼睛的健康習慣,建議每天都要有一段時間讓眼睛休息,避免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或是書本,也要讓自己多曬太陽,有助於減緩近視的進展。另外,健康飲食、充足睡眠和適度的運動,對眼睛的健康也有幫助。

延伸閱讀:

COVID-19再掀流行潮!一週增逾300例、8月達高峰,疫苗庫存數曝光!

研究「女醫師治療效果好?」百萬名患者觀察結果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