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成為擴散謠言的兇手!「食安」假新聞高居第三

▲食安問題人心惶惶,成了謠言散佈的前3名,政府有闢謠專區,幫忙解答。圖/翻攝民視新聞
▲食安問題人心惶惶,成了謠言散佈的前3名,政府有闢謠專區,幫忙解答。圖/翻攝民視新聞

文/記者林儀茹

「什麼不能吃會致癌」、「茶葉蛋綠綠的,有毒!」、「市售鮮奶含有大量的磺胺劑!」等等,這些全都是網路謠言!層出不窮的食安事件讓全民恐慌,也讓許多人在網路上一看到「有毒」兩個字就開始緊張,根本不會多想到底消息來源是真還是假。

其實,在網路社群媒體、通訊軟體上,與「食安」相關的謠言已高居前三名,而這也是現在政府力打「假新聞」的重點之一。在這些假新聞中,有不少是利用往年的舊資訊改編,再藉由對網路新聞不甚了解的「長輩群組」加以擴散,且這種現象已經不再是台灣所獨有,就連對岸的微信之前也曾傳出「全球43種燕麥可能致癌」、「食鹽中亞鐵氰化鉀對人體有害」等謠言,最後直到專家出面闢謠才暫時停息。

在台灣,許多人懼怕2011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所引發的福島核災,對於是否進口福島的食物疑慮重重,而網路上更有傳都傳不完的假新聞,謠傳政府草菅人命,放水讓「輻射食品」入台,毒害國民健康。

事實上,福島核災發生距今已超過5年,即便是在日本,政府對於核災輻射的影響與對於食品的標準、處理與管制,已都和當初2011年時相差甚遠,更遑論台灣對於日本食品的審核標準是目前全世界最嚴格的;因此,台灣民眾從日本食品所接受到的輻射劑量,據統計是每年低於1毫西弗,風險可說是微乎其微。。

「食安相關謠言是沒辦法禁止的!」呂秋遠律師認為,他以「多吃蘆筍可以改善癌症」相關新聞為例指出,只要涉及「療效」就是違法!尤其目前社群媒體傳播的效應很快,所以常見到長輩群組或是內容農場等假訊息在網路上流竄,這種情況即使找到擴散的源頭也無可奈何。

至於該不該立法解決假新聞?呂秋遠分析,一旦立法管制,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就是言論自由,也容易造成「寒蟬效應」,讓民眾人人自危無法暢所欲言。他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市場自由機制淘汰不實謠言,因為不實消息一旦擴散,專家學者也會出面澄清打臉,使謠言不攻自破。

▲伯衡法律事務所所長翁偉倫也表示,未經查證散佈假消息、假新聞、和謠言,小心已經觸法。圖/翁偉倫提供
▲伯衡法律事務所所長翁偉倫也表示,未經查證散佈假消息、假新聞、和謠言,小心已經觸法。圖/翁偉倫提供

對於網路上充斥未經查證散佈的假消息、假新聞和謠言,伯衡法律事務所所長翁偉倫表示,目前都只能以《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條文裁處,而且也沒有刑事上的責任。

不過,翁偉倫也提到,若謠言的內容牽扯到廠商名稱或企業,則會違反商譽涉及民事責任;例如,早期曾盛傳過「可口可樂成分含有可待因及古柯鹼」、「喝多會上癮」等訊息,這些內容就算「曾經」是事實,但現在也早已不是了,若再以相同的事證散佈謠傳,就可能會有民事責任。

翁偉倫指出,一般民眾要認定一則新聞是否為謠言、假消息,其實是有一定的難度。另外,也要看謠言內容是否嚴重到足以影響公共安寧,按現行法規,無相關背景卻在公開網站平台上PO出容易影響公共安寧的文字,經查證為「散播謠言者」,則可處3日以下拘留或新台幣3萬元以下罰鍰。

目前對於散播假新聞、謠言,政府希望能立法提高刑事責任或坐牢,但對此翁偉倫和呂秋遠都並不贊同立法處置,因為若是因此而造成「寒蟬效應」,反而容易使台灣社會陷入另一種恐慌。

面對四處流竄的食安相關假新聞,其實民眾最好是在收到訊息後,先向醫師、專業人士詢問,或是上食藥署官網的「闢謠專區」進行查證,切勿一收到就立刻轉傳,以免使自己也成為擴散謠言的幫凶。

看更多「與食同”刑” 食安法該加重罰則嗎?」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