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家庭變教室!遠距學習應培養孩子主動搜尋的能力

台灣疫情警戒在2021年提升到第三級之後,儘管時間不長,卻使父母老師焦慮不已,有家長抱怨老師功課太多,孩子一天八個小時盯著電腦螢幕,眼睛會近視。

也有家長抱怨老師功課太少,孩子每天都在自習;有老師抱怨教育局、校長要求太多,他們分身乏術,也有老師說他的科目無法遠距授課。總之一句話,就是生怕孩子沒有學到東西。

我看到這些報導很好奇,怎麼沒有人停下來想一想,學習是什麼?怎樣才能真正學到東西?過去我們一直抱怨「老師教、學生聽」的這種傳統學習的方式不好,現在終於有機會可以打破刻板的教學方式了,為什麼大家又急著把家庭變成教室,再去複製那個我們想要改變(甚至說推翻)的制度呢?

遠距學習終於可以打破「老師教、學生聽」的傳統學習方式,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
遠距學習終於可以打破「老師教、學生聽」的傳統學習方式,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unsplash

動機、注意力、錯誤的立即回饋〉才是真正的學習

學習的產生絕對不是你講我聽,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它是動機、注意力、錯誤的立即回饋,最後透過知識架構(schema)建立起來的知識網。

這個網一旦建立成功,孩子的學習會如魚得水,因為知識的獲得本身就是報酬(reward),他會為了這個喜悅而努力得到新知,這時我們便完成了這個孩子的教育。

因此,遠距教學老師要做的不是翻開課本第幾頁,而是問學生問題,讓他去找答案。主動搜尋是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式,這種方式得到的知識最穩定。

它使原本不相干的東西會因為某一共同特質而突然連接到一起,原來A可以這樣想,原來A和B是這個關係,原來……,一個新的概念就形成了。

這個「原來」就是驚奇(surprise),驚奇是注意力的前身(precursor),沒有驚奇就沒有注意力,而只有被注意的訊息才會進入我們的記憶系統。

訊息的登錄需要立即的確認,這個確認很重要,被認為是學習的四大支柱之一(其餘三個是注意力、積極主動參與和記憶的固化)。

過去習題交上去後,隔天或更久老師改完發回,這時,孩子已經失去了那道題目的記憶,雖然有訂正,但是錯誤的神經連接已在過去的時光中,形成緊密的連接,難動搖了。若是一做錯,馬上訂正,就像野草還未生根便被拔除,學習的效果就會好很多。

記憶三關鍵〉訊息的意義度、熟悉度和情緒強度

當訊息要進入記憶去儲存時,訊息的意義度、熟悉度和情緒強度是儲存的三大關鍵因素,一個有意義的東西記的久(所以了解很重要),每天看到的東西記得久(所以最好的記憶方式是間隔效應,每天看一次,看十天比一天看十次效果來的強),一個情緒性(喜歡或恐懼)的東西永不忘記。

所以了解到孩子學習的過程後,老師設計遠距教材就容易很多。基本上它一定要跟生活有關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習的材料必須在孩子生活環境中找得到,才能引導他去觀察和思考,透過了解,賦予了意義,最後形成記憶。

在家中除知識的學習,更重要是自制和自律這個基本學習態度的養成。如果不是疫情大家停班停課,父母平時不會有這麼多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觀察他的行為,現在既然有了,請利用這機會教導他做人的道理,不管在哪一個世代,「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都是必要的。

洪蘭《進步一點點,人生就會不一樣》書封/天下文化出版
洪蘭《進步一點點,人生就會不一樣》書封/天下文化出版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文章:
教養該從何著手?建立好習慣使孩子一生受用不盡
學習的方式決定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