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黃斑部病變當成正常老化

根據調查,有視力障礙的老年人中,每四人就有一人是黃斑部病變引起,此外,每十位長輩中約有一位的失明源於黃斑部病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黃奕修部長強調,千萬別把黃斑部病變當成正常的老化結果,如果沒有治療,視力可能會隨著病程發展而受損或喪失,及時且穩定的治療格外重要。然而,逾半數患者在治療兩年後停止療程,若無持續回診可能暴露於視力受損與失明的危機中。

根據一一○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約有六七八萬人次因眼科疾病就診,約佔全國就醫人口三成。視力受損與失明的衝擊,可不只會衝擊患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對於社會與家庭也是不容忽視的經濟負擔。舉例而言,光是一一○年健保用於眼科治療的開銷就上看一八一億元。

威脅國人眼睛健康、甚至造成失明的主因之一就是黃斑部病變,其中又與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有關。

黃奕修部長說明,黃斑部病變可依據其致病原因分為許多種,常見的類型包含: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前者的發病機率隨年齡增長而提升,後者則是好發於糖尿病患者。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患者因脈絡膜中的血管異常增生且結構不緊密,所以水分、血液容易從細胞間的縫隙漏出,造成水腫、出血。隨著病程發展,我們的「視」界將變得模糊、扭曲、出現黑點、顏色黯淡。也提醒民眾,千萬別以為視線變差一點點沒關係,若視野受到限制,不僅駕駛交通工具時容易有危險,可能連走樓梯都會踩空,閱讀、工作等也都會受到衝擊,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品質與安全。

根據一項為期約八個月的本土黃斑部病變醫囑遵從性的收案研究發現,我國患者「二大常見迷思」:認為黃斑部病變健康衝擊不大、有治療視力就會快速變好,且對眼內注射治療存有過高的期待,導致容易受挫而放棄治療。但透過「三大改變契機」:邀請伴侶與家人加入照護行列、減少眼內注射頻率、提升治療初期信心,有望提升患者治療穩定度。

黃奕修部長說,及時治療黃斑部病變很重要,當「視」界變得模糊、扭曲、出現黑點、顏色黯淡時,就要尋求眼科醫師的協助。也提醒家中有長輩的國人,在世界視覺日前夕,與長輩一起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grid)自我檢測,用三十秒快速檢測自己是否有黃斑部病變風險。若確診後也別緊張,今日臨床上已有多元的治療選擇可使用,在評估治療反應後,患者有望將治療次數調整為四個月一次,減少患者往返醫院的負擔。也提醒,若患者對治療有任何想法,可以主動告知主治醫師,切莫因為自行停藥,導致病程惡化或治療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