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污名化米食!「米酵菌酸」更名 王必勝:將開會討論

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檢出國內首例米酵菌酸,累計2死5重症。為避免污名化米食,以及商討處置方式,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今(1)日透露並不排除進行更名,將召開專家會議討論。

<strong>「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檢出國內首例米酵菌酸,累計2死5重症。(圖/中天新聞)</strong>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檢出國內首例米酵菌酸,累計2死5重症。(圖/中天新聞)

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截至3月31日下午5時30分,寶林茶室食物中毒通報累計31例,包含2例死亡、5例加護病房、3例一般病房,以及21例返家休養。寶林A13店食物中毒的病人,未住院者的13位檢體中,其中4案米酵菌酸陽性,其餘9位檢驗中,相對於饒河店檢驗為陰性,大致可排除兩案的相關性,像是饒河店有民眾是吃仁當咖哩,且病患檢驗上肝指數等都較正常,因此現在認定米酵菌酸並未外擴至饒河店。

衛福部長薛瑞元今赴立院衛環委員會報告並備質詢,民進黨立委黃秀芳指出,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讓全民人心惶惶,許多人憂心「米酵菌酸」中毒,不僅粿條,連米麵都不敢吃,然而有專家指出米酵菌酸事實上與「米」關聯不大,呼籲應該改名。

<strong>衛福部長薛瑞元。(圖/中天新聞)</strong>
衛福部長薛瑞元。(圖/中天新聞)

薛瑞元回應,衛福部的確有考慮改名一事,將在專家會議中討論。至於為何一開始會用「米酵菌酸」來稱呼,他則指出,可能一開始是參考大陸的翻譯,因為之前大陸有出現這種毒素,所以才用這樣的稱呼。

受事件影響,許多民眾擔心吃進米酵菌酸,部分店家更直接停賣米粉等製品,有專家建議,米酵菌酸可以更名。針對「米酵菌酸」更名一事,王必勝回應,本周將召開專家委員會討論是否更名,看是否要使用音譯,像是「邦克拉克酸」、「波克拉克酸」,或是「椰蜀菌酸」,但有怕椰子、玉米受影響,這些都會考慮,希望能避免污名化常用主要食材,並透過會議更了解唐菖蒲伯克氏菌與因應方式。

王必勝強調,「米酵菌酸」的生成,除了唐菖蒲伯克氏菌之外,還需要有澱粉、玉米等介質,且在22至32度、中性環境,加上有微發酵的狀況下,才會產生米酵菌酸,過去在大陸、印度等國家有出現過,但案例還是比較少,目前「米酵菌酸」個案僅在信義店有驗出,饒河店通報個案並未驗出,顯示目前寶林案無外擴跡象,還是希望請民眾不用擔心。

延伸閱讀
獨家/寶林食物送驗「米酵菌酸」呈陰性? 台大醫坦言:極有可能無法找到汙染源
快訊/1家6口吃台北漢來buffet疑爆食物中毒!「上吐下瀉」3送醫
快訊/「藏壽司」疑爆食物中毒!消費者嘔吐又腹瀉 北市衛生局查出4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