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聽信異位性皮膚炎「長大就會好」 醫揭越早治療能扭轉氣喘、過敏性鼻炎

台灣每9名孩童就有一位是異位性皮膚炎,且坊間經常流傳「長大就會好」的說法,也害許多病患聽信而延誤就醫,讓病況越來越嚴重,醫師建議,一但發現孩子有異位性皮膚炎徵狀儘量把握5歲前就醫,越早就醫就越有機會避免惡化成氣喘、過敏體質;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今(2/21)日提醒,今年2月1日起,異位性皮膚炎生物製劑已放寬到6至12歲符合條件即可給付,預估一年有接近7萬病童可以受惠,每年能省下藥費約1.5萬元藥。

許多幼童被異位性皮膚炎所擾,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今日在衛教記者會上表示,這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皮膚疾病,其實早在30至40年前就有,但當時大家只以為這是個皮膚會乾癢的狀況,不覺得有多大影響,常見症狀包括癢、紅斑丘疹、皮膚乾燥無光澤、肌膚苔癬化,會反覆發作且劇烈搔癢,會因搔抓產生皮屑與傷口,其實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約1.28%-6.7%,任何年齡都有可能發病,不過80%都在5歲前發病。

朱家瑜進一步分析,異膚病因包括家族遺傳、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環境與生活壓力、天氣等過敏原、第二型免疫失調發炎反應有關,異膚屬於第二型發炎反應,起因是皮膚功能屏障受損影響表皮及免疫系統迴路,就會慢慢形成「恐龍皮」外觀 ,若放著不管,第二型反應的其他病症會慢慢跑出來,像是5歲後出現過敏、氣喘等,5歲以前如果能即使就醫治療,透過阻斷異膚路徑,不僅是在醫治皮膚症狀,還能有機會從中攔截,避免惡化成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這疾病需要長期抗戰,盼更多病患不會因疾病影響人生。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役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姚宗杰則說,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比成人高,坊間傳說「異位性皮膚炎長大就會好」,這話只對一半,7成7歲後的確會緩解,但仍有3成會持續,甚至變成呼吸道過敏,應該更積極治療,不能僅祈求放著自己會好,因這病需要長期用藥,有些家長擔心藥物副作用,或是孩子皮膚狀況好一點就想自己停藥,這樣會反而加速疾病惡化。

針對擔憂吃藥有副作用的家長,現在也有最新型的生物製劑,土城醫院皮膚科主任楊靜宜指出,現在生物製劑可以納入健保,標靶治療就像精準導彈,鎖定引發乾癢和發炎的細胞激素,故影響層面較小;口服小分子用藥,進入細胞可以很快抑制免疫訊息傳導,但仍須肝腎代謝藥物,而生物製劑因為不需要肝腎代謝,比較適合長期使用,目前大型綜合分析結果顯示,將有機會降低同為第二型發炎的過敏風險。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