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抽不抽菸」?法白講座吸引公民討論

▲法律白話文運動特別舉辦了紀錄片特映與講座活動「《How Sweden Quit Smoking》:抽與不抽—是干預自由還是保護健康?」。(圖/NOWnews攝)
▲法律白話文運動特別舉辦了紀錄片特映與講座活動「《How Sweden Quit Smoking》:抽與不抽—是干預自由還是保護健康?」。(圖/NOWnews攝)

[NOWnews今日新聞] 《菸害防制法》在去年完成修法,除了將吸菸年齡調高到20歲、加重相關罰則,以及全面禁止電子煙之外,國民健康署也針對加熱菸品,要求業者提出申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不過新法上路已經超過1年,隨處依舊可見民眾違法使用新興菸品,也讓台灣的菸品管制議題,成為公眾討論焦點。

一直致力於透過多元數位的途徑,傳遞社會議題相關的資訊與知識的法律白話文運動,23日特別舉辦了紀錄片特映與講座活動「《How Sweden Quit Smoking》:抽與不抽—是干預自由還是保護健康?」邀請了紀錄片拍攝團隊的執行長 Federico N. Fernández、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葉明叡,和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分別從他國經驗、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以及新興菸品對於台灣青年造成的影響與現況進行對談。

紀錄片完整揭露了,瑞典國家逐步走向無菸國家的歷程,瑞典是最早使用禁菸令的國家,人們開始用口含煙來解決吸菸的問題,現在瑞典吸菸的人口僅占了5%,是全球肺癌、口腔癌,以及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最低的國家。也提及,不管是世界衛生組織,還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都證實尼古丁不會致癌,但有成癮性,那些致癌原因,多數來自於燃燒後的煙霧,形成致癌物質。

活動主持人、法律白話文運動營運長徐書磊就提到,他自己本身也是菸品(紙菸)使用者,針對這個議題,他認為相當有趣,是個人自由跟他人健康的拉扯。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葉明叡則表示,很多的成癮性物質、毒品、藥物、酒精、糖等,甚至是手機成癮,這些無法相互類比,所以需要科學研究佐證,但最終還是要自己決定什麼是好的、對的,然後再來進行立法工作。

▲透過更多的公民討論,以及國外經驗的借鏡與分享,希望幫助台灣菸品管制能有更豐富的面向。(圖/NOWnews攝)
▲透過更多的公民討論,以及國外經驗的借鏡與分享,希望幫助台灣菸品管制能有更豐富的面向。(圖/NOWnews攝)

面對台灣菸害防制法新制,Federico N. Fernández也分享,認為台灣對於新興菸品採取比較保守的管制方法,但是這對社會跟創新生態圈銜接是有害的,他認為不管是加熱菸、口含煙,還是電子煙,台灣對創新政策推廣,可以持更開放的態度。

新法上路箭在弦上,面對新興菸品的管制,成為國建署以及全民新課題,希望透過更多的公民討論,以及國外經驗的借鏡與分享,可以幫助台灣在菸品以及人民健康的平衡中,獲得更大的邁進。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吸菸會導致肺癌、心臟血管疾病,未滿20歲不得吸菸!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館長揚言國會改革判違憲就發動遊行 黃國昌避談:沒有進一步評論
股匯兩樣情!這原因新台幣盤中貶翻升 日圓換匯更便宜見0.206元
美國塞什麼台灣就要買?郭正亮爆美軍售「彈簧刀」內幕:貴得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