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伏Omicron,干擾素有希望

影像來源:Getty images
影像來源:Getty images

全球因Omicron再度湧現疫情高峰,而近來研究發現,Omicron可受干擾素抑制,科學家或許可藉干擾素啟發治療契機。

撰文/王慧菁

今年5月,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簡稱新冠病毒)的確診人數已突破五億大關,亦即全球人口有超過6.4%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人數超過500萬。迄今新冠病毒已出現數百種突變型式,一開始,病毒變異株的感染行為幾乎與原始病毒相同:透過相同的感染模式、相同的傳播速度,並導致嚴重程度類似的疾病。隨著病毒持續突變,這個傳播規則迅速改變。

從2020年9月在英國發現的Alpha變異株開始,病毒在人與人之間更快速傳播,疾病嚴重程度也日益加劇。2020年底出現的Delta變異株不但傳播速度加快,致死率也是所有新冠病毒變異株中最高的。接著,去年底出現的Omicron變異株再度改變了疫情。

Omicron傳染力高但多輕症

即使全球已有高達65.5%的人接種新冠疫苗,Omicron一出現仍快速席捲全球。例如疫苗覆蓋率為全球第一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有高達97%的國民已完整施打新冠疫苗,仍在今年初爆發一波由Omicron導致的疫情。疫苗開發的速度顯然追不上病毒變異的腳步,難道人類就這樣束手無策了嗎?

今年3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了一篇讀者投書,卡達偉爾康乃爾醫學大學(Weill Cornell Medicine-Qatar)醫師阿爾塔拉奈(Heba N. Altarawneh)蒐集卡達國家數據庫中,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青年(31~35歲)資料,並依照在檢測前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以及後來重複感染的新冠病毒變異株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若病患曾感染新冠病毒,所產生的保護力可以有效預防Alpha、Beta及Delta變異株的二次感染,保護力分別達到90、86及92%。但是感染Omicron時,先前感染新冠病毒所產生的保護力只剩下56%。此外,新冠疫苗施打與否並不影響上述結果。

從數據上來看,值得注意的是,先前的感染在預防重複感染時所引發的重症及死亡率,具有明顯保護效果。這篇論文顯示,曾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再次遭Delta感染時,幾乎不會產生重症或死亡,保護率幾乎是100%,而感染Omicron時,重症保護率也有88%(兩次感染間隔超過200天)。相較之下,施打兩劑mRNA疫苗,對感染Omicron的保護率一開始是65~75%,四星期後會驟降到15%,亦即透過自然感染所產生的保護力,還是比疫苗所誘發的抗體免疫來得高且持久。

儘管Omicron在世界各地接連引發感染高峰,值得慶幸的是,因Omicron感染而進到加護病房的人數明顯減少,死亡人數也逐漸下降。英國在去年11月到今年1月該國疫情達到最高峰時進行統計分析,當時境內感染Omicron的病患人數是Delta的四倍,但是因Omicron而死亡的人數卻較少。

這看來是個好消息,Omicron的傳播能力驚人,造成的症狀卻相對輕微。病毒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而這又對病毒本身或人類宿主有何影響?

新冠病毒是控制先天免疫反應大師

相較於其他常見的呼吸道病毒,新冠病毒有一項極其獨特的能力:可延遲人體先天免疫反應,所以新冠病毒甚至可以在患者的臨床症狀尚未發作時,就已經達到病毒複製的高峰。許多患者就是因此在完全沒有臨床症狀的情況下散播病毒,成為超級傳播者。

干擾素(interferon)是人體對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先天免疫機制之一。一般而言,在病原體進入細胞後,會被細胞內稱為樣式辨識受體(PRR)等蛋白質偵測到,例如類RIG-I受體(RLR,包含RIG-1及MDA5)及類鐸受體(TLR)等細胞受體在辨識到病毒的核酸及蛋白質後,便會活化一連串的訊息傳遞,使受感染的細胞產生干擾素。這些干擾素會釋出到細胞外,然後結合到鄰近細胞的表面受體上,造成下游的訊號轉導及轉錄活化子(STAT-1、STAT-2)等訊息傳遞因子磷酸化,最後使鄰近細胞啟動多種抗病毒防禦機制……

【欲閱讀全文或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知識庫〉2022年第244期06月號】

(影像來源: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