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費有困難:審計顯示中國消費券作用不大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多個省份的審計部門發現,2020年到2022年各地發放的地方消費券不僅僅遭到濫用,而且對提振消費市場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在經濟規模巨大的廣東省,審計部門發現消費券的使用門檻過高、折扣力度過小、促銷力度太弱。山東省的審計部門上星期也發布報告稱,消費券發放管理混亂,不少數據也無故缺失。報告指出,某些縣安排了1萬元人民幣的預算,但是實際支出僅為935元、惠及三家商戶。這也凸顯了消費券在貧困地區的局限性。

海南省兩星期前的審計報告也顯示,發放的800萬元人民幣的消費券中,至少有73%沒能核銷。還有4個城市壓根沒能發放的消費券票面金額就達到了2812萬元。

在三年疫情期間,中國不少地方政府都曾發放消費券,以提振市場。而各地近期密集出爐的審計報告,則讓不少分析人士擔心北京不會在今年晚些時候采取更有力的刺激市場措施。

關鍵症結讓北京無能為力

就在7月31日,中國政府公布了刺激消費市場的20條措施,涉及房地產、汽車、餐飲等多個領域。發改委出台新規,要求各級政府必須確保首次購房者以及改善型購房者得到足夠的支持。中央政府甚至還要求地方政府不再出台新的旨在保護氣候的汽車限購措施,從而"穩定大宗消費"。

分析人士指出,消費市場受到的關鍵阻礙在於家庭對長期就業收入持悲觀預期,但是北京對此症結暫時無能為力。

經濟學人智庫(EIU)在8月1日發布報告指出,由於收入預期以及就業前景存在普遍的不確定性,疲軟的消費仍將是中國經濟復蘇的主要拖累。該智庫建議,應加大消費者補貼力度,並推行以家庭為重心的財政轉移支付措施來提振消費市場。

2022年,消費僅貢獻了32.8%的中國GDP增長,顯著低於2021年的54.5%。消費者信心遭削弱的主要原因包括嚴苛的新冠防疫措施以及日益動蕩的國際地緣政治環境。而在去年12月全面放寬防疫後,中國並沒有迎來期盼已久的強勁經濟復蘇。今年第二季度的GDP僅比疫情肆虐的去年同期增長了6.3%,遠遠低於分析人士的預期。房地產投資甚至同比下跌7.9%。與此同時,今年6月的青年失業率也創下歷史新高,達到了21.3%。

(財新網、南華早報)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