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生育—除了給錢 更要給時間

全球許多國家面臨少子化問題,出生率逐年下降。美國中情局(CIA)甫發布全球生育率預估,台灣2023年預測生育率為1.09,在227個國家及地區中排名墊底,其次倒數2~5名依序是南韓(1.11)、新加坡(1.17)、香港(1.23)、澳門(1.23),清一色都是亞洲國家。台灣人口數已經連續三年「生不如死」,出生率低於死亡率,每年的新生兒人數自2015年起逐年遞減,2017年跌破20萬人,至2022年已跌至13.9萬人。2023年1~11月新生兒人數僅約12.4萬,預期全年新生兒人數將再次創下新低紀錄。少子化儼然已經成為台灣最需要迫切解決的國安問題之一。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經濟成長通常伴隨著出生率的下降。父母從決定孩子的數量,轉為重視孩子的養育品質,此即為199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ary S. Becker所稱「質與量的取捨」(quality and quantity trade-off)。因此,全球多數國家面臨少子化是正常經濟發展之下的結果。而台灣各界對於少子化已有諸多討論,也一直是政府頭痛的議題。行政院《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指出,影響我國婦女低生育率可能原因有晚婚及不婚、育齡婦女生育年齡延後、育兒成本高使得家庭經濟負擔沉重、婦女難兼顧家庭與就業等。綜整上述原因,其實就是物價、房價等生活成本高漲,但工資卻明顯追不上漲幅。

依據OEDC所發布的每人年均工時,台灣2022年人均年總工時為2,008小時,在39主要經濟體中居第六位。高工時的背後就是家庭時間受到壓縮,自然而然影響年輕人的生育意願,擔心生了小孩也缺少時間陪伴,若辭職在家照顧小孩,將失去一個人的經濟收入。以目前的薪資水準及生活成本來看,不少家庭仍需「雙薪」來支撐家庭經濟。簡言之,全球經濟發展走到現在,許多國家的情況很多都是「年輕有體力的,沒時間沒錢而不敢生;年長有時間有錢的,已經沒體力而不敢生」。

當人們的人生兒育女觀念已經從「量」移轉到「質」的階段,育兒的理念不斷強調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父母親大量的陪伴,「養」小孩需要錢,「育」子女需要時間,而養育子女則須兩者兼備。但在高工時下,現今台灣許多上班族的育兒難題就是無法兼顧「家庭經濟」和「陪伴時間」。許多父母親因為高工時,國小學童被迫早出晚歸情況更甚大人,早上7點就出門在外待滿12小時才能回家。在正需要父母親大量陪伴時間的小學階段,孩童卻無法有充足的時間與父母親相處,在缺乏適當的陪伴或教養之下便可能產生行為上的偏差。而父母下班回家後忙於家務,還要陪伴孩子,無怪乎許多職業婦女認為,下班之後的家庭生活是另一個忙碌晚班的開始。長久如此下來,年輕未孕夫妻預見此情景不敢生,已育有孩子且無充足後援的也「望生而卻步」。畢竟,若無充足時間陪伴小孩的成長,父母將可能一輩子都陷在子女行為偏差的龐大心理壓力當中。

因此若要提升生育率,政府除了現行提供的養兒補助費用之外,更應該多給上班族育兒陪伴的時間,包括勞工家庭照顧假、彈性上班或縮短工時制度。以彈性上班為例,家中有就讀小學及幼兒園的家長之一,可以依據工作性質,配合學校到校與放學時間,能夠申請將工作時間提早在8:00上班15:30下班,並免除午休時間以儘可能維持原有的工作效能與薪資水準。而子女就讀國中的家長之一,同樣能申請將工作時間彈性調整為8:30上班16:30下班(免除午休時間)。在薪資水準不變,卻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小孩的情況下,應該對雙薪家庭生育意願的提高有相當大的幫助。在總統大選之際,各候選人紛紛提出解決台灣少子化困境的良方之時,除了給予生育養育相關補助的誘因外,讓父母能夠擁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小孩可能才是更佳的解方。

提高生育率來解決少子化可視為是國家的永續發展政策,政府單位可以率先施行「育嬰彈性工時政策」以做為所有企業的表率。而企業現在正迎接著ESG的浪潮,所討論的便是工作場所的硬體環境(Environment)、企業員工的福祉及身心健康(Social)、公司的治理(Governance)等三大面向。企業做為員工的後盾,應該提供一個更友善、更彈性、更人性的育兒環境,既能照顧員工福祉,甚至更能吸引優秀人才,同時也提高公司ESG及企業形象,更提升員工的生育意願,為解決國家少子化困境善盡社會責任。若因此而讓台灣的生育率上升、勞動人口增加、經濟發展永續,將能成功創造員工、企業與國家的三贏局面。

作者》黃智聰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少子化政見 全教總:3組參選人未脫灑幣式補助
金正恩鼓勵生育 首次提及低出生率議題
立委爭取擴大幼兒特別扣除額 財部同意放寬年齡至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