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詮釋「一個中國」?星國前外長8字建議台灣

前新加坡外交部長楊榮文的兒子楊時弘,3歲罹患血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僅能透過骨髓移植(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但親屬間無合適配對的骨髓,經繞行半個地球,幸運的在美國與台灣慈濟骨髓資料庫配對成功且治療順利,一家人特別在慈院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30周年赴花蓮,楊榮文以「恩」字對證嚴法師表達感恩之意。(徐宗懋提供)
前新加坡外交部長楊榮文的兒子楊時弘,3歲罹患血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僅能透過骨髓移植(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但親屬間無合適配對的骨髓,經繞行半個地球,幸運的在美國與台灣慈濟骨髓資料庫配對成功且治療順利,一家人特別在慈院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30周年赴花蓮,楊榮文以「恩」字對證嚴法師表達感恩之意。(徐宗懋提供)
楊榮文以「恩」字對證嚴法師表達感恩之意。(徐宗懋提供)
楊榮文以「恩」字對證嚴法師表達感恩之意。(徐宗懋提供)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13日將出席「亞太千里論壇」發表演說,建議台灣將「一個中國」詮釋為「一個中國人的邦聯」,兩岸定期會面,為互動制定規則、解決糾紛,可以在一個較長時間裡沒有總體的行政部門。他說,在台灣,需要對「一個中國」有足夠的共識,但又不能過度精確,因為模糊能為未來開出一條路。

楊榮文表示,他不能介入一個家庭糾紛。但「作為一個親戚,我希望你們能允許我分享一個看法」,就說台灣對「一個中國」的詮釋是「一個中國人的邦聯」(Commonwealth)。之前,不同版本的概念都被提出過。中國大陸不應該反對。

他說,台灣有權利對「一個中國」做出自己的詮釋。秦朝用武力統一中國時曾遺失九鼎,「如果反大陸的台灣人決定毀掉自己的鼎,這既讓人難過,也是災難性」。

楊榮文以冰島為例,很多年來,冰島的議會,叫阿爾庭,沒有行政部門,部落每年在裂谷見面,制定共同的規則和解決糾紛;瑞士在聯邦時期也有相同的開端,直到今天,瑞士的治理依然相當去中心化,落到各州。

他認為,也許中國人的邦聯可以是大陸和台灣定期會面,為他們的互動制定規則、解決糾紛,可以在一個較長時間裡沒有一個總體的行政部門。行政整合的幅度要一步一步引入,需要什麼功能領域取決於待化解的具體課題,以及雙方互信的程度。雙方都需要調整他們對年輕世代的教育,以預備在和平、相互尊重和共同歷史的基礎上的趨近。

至於這個中國人的邦聯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演變為「一個中國」,這個「一個中國」的性質會是什麼?他說,沒有人能在今天就預見到。然而,「未來不會有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沒有一個中華民國,就只有中國,也是完全可能的」。

楊榮文強調,一個更團結的台灣會比分裂的台灣,能更好地與大陸協商。當台灣人民投選他們的地方和中央政府時,他們的主要關注是生計,而不是有關「一個中國」共識含義的抽象理念。台灣政黨之間對於「一個中國」共識的意涵有寬泛的認同,會強化台灣和大陸的協商立場,提升一般台灣人的福祉。

他引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說法,1992年的共識是兩岸間的「創造性模糊」,是「沒有共識」的共識。楊榮文認為,朱的說法反映了現實。在台灣,需要對「一個中國」共識有足夠的共識,但又不能過度精確,因為模糊能為未來開出一條路。那個未來,才會成為有希望的未來。

他認為,除了一個導向最終和平統一的漸進式過程,作為親戚的新加坡並不期待更好的結果。因為替代的局面就是不可避免的戰爭,那將會是悲劇,不只是對台灣和大陸而言,對新加坡和全世界也是。

楊榮文強調自己不代表新加坡發言,「而是代表我自己」,一個受倒台灣許多恩情的新加坡人,他最熱切的期望就是台灣人民能世代享有和平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