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的癥結點在過往的建設資源分配不均

作者:on.cc東網-王乾任 (社會觀察家)

東網 資料圖片
東網 資料圖片

前瞻計畫終於以折衷版的模式過關了,諷刺的是,原來杯葛的國民黨只是希望前瞻計畫分成兩階段,不希望民進黨政府一次規劃兩個任期的基礎建設投資,大概是相信下次可以奪回執政權吧?所以不希望分配資源的事情讓民進黨先做了。這種關心國家的切點,著實讓人「佩服」。

國民黨的杯葛暫且放一邊,這陣子台灣輿論為了前瞻計畫吵得沸沸揚揚,支持與反對者皆有之,特別是軌道計畫部份,且都能從自己的立場提出論證。

軌道計畫部分的支持者和反對者爭辯最為激烈,雙方的考量點根本不同。

反對者多半從財政的角度切入看,認為花費過多且會債留子孫。

研究所剛畢業那陣子讀過一本書,大意是談一個國家的基礎建設的最佳投資時期(經濟人口雙成長,稅收有盈餘的階段),過了那個階段要再搞大量的基礎建設,國家財政受不了,人民也會反感!最近的前瞻計畫就是這樣,不是不必要做,投資基礎建設是永遠有必要的,只是今非昔比,所以某些公民對於財政問題感到憂心。

另外,就是有鑑於過往大量興建之後的使用效率不彰,造成的蚊子館現象,也讓許多人不願支持。

在非台北都會區大舉投資軌道計畫的困難點在於,欠缺公共運輸網的非台北都會區早已因為公共運輸基礎建設不足而自行發展出一套移動方式,短時間內要讓非台北都會區民眾捨棄過去多年的習慣,改採新的移動方式,必須在很多地方投入龐大心力物力,而且不見得會成功,支出的費用還很驚人,更讓反對者誓言反對到底。

然而,支持者的立場卻截然不同,支持者是從過去自己所居住的環境的建設不足,如今有機會彌補,自然應該要緊緊抓住。

再者,雙北都會區的公共運輸系統即便使用率高,實際上也仍然是虧損,也是靠政府編列預算補貼來支應。那麼,為何同樣是補貼,雙北都會區居民可以而非雙北都會區居民就得不到?

其實,我認為爭議的關鍵核心並非軌道計畫本身,而是長期以來國家資源分配的重北輕南,雙北都會區得到過度建設,其他地區則是建設不足或更新不及,造成某些長期被冷落的地區居民,好不容易盼來了重大政府投資,當然要用力支持。

前瞻計畫的花費爭議,某種程度上像世界各國吵碳排放量誰來承擔一樣的兩難困境,後進國家說,當初你們排了一堆,現在卻要求均分排放量一點都不公平,先進國家則認為情況的惡化都是後進國家不肯控制所造成,於是沒人想讓步。

在台灣,過去數十年的計劃經濟,獨厚北台灣,結果造成北台灣的過度建設跟非北台灣都會區的基礎建設不足,也造成資本流動的巨大差異,人才資本和就業機會大幅湧向雙北都會區,形成一個新竹以北擁有九百萬人口的巨型都會區,而其他地區則是發展不起來的窘境。

之前曾經為文討論過,苗栗為何支持劉政鴻在任內大撒錢,根本原因也是過去數十年來中央政府在苗栗的投資嚴重不足,造成苗栗的內部殖民狀況日趨嚴重。

說實話,前瞻計畫推動下去未必會成功,可是國家就是得要投資基礎建設,因為基礎建設是維持社會運轉的平台,台灣的經濟奇蹟毋寧說就是當年的政府在預估次世代產業發展時,做對了投資的結果。政府只能預先規劃,積極推動,卻無法保證一定成功。

至於推動者與民間的意見不同時該怎麼辦?我想,民主政治的基本運轉原則已經說明了一切。人民投票選出的代理人,就擁有公民全體在一段時間內的充分授權,若是做不好可以換掉之,但若有爭議而代理人堅持時,公民要不發動罷免要不就只能讓代理人做到底。

更多東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