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碳足跡佔6%溫室氣體總量 韓國翻轉回收比例達95%

在南韓,資源回收分類已經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從塑膠、金屬、玻璃到廚餘,都有專屬的回收桶。南韓的廚餘回收成效尤其傲人,回收率逼近百分之百;民眾在備餐同時就開始思考該如何分類。

南韓民眾李敘恩說明:「我先區分不同的蔬菜,因為馬鈴薯皮就會放在廚餘類,但洋蔥皮就屬於一般垃圾。」

南韓國民努力做廚餘回收,除了環保意識抬頭,更實際的考量是金錢。在南韓,丟棄廚餘需要秤重計費,民眾在智慧廚餘回收桶使用儲值卡付費,或是每個月平均花費台幣190元購買廚餘專用的生物可分解塑膠袋。

一旦被舉報亂丟廚餘,最高可處以約合台幣2萬3千元的高額罰金。

李敘恩接著表示:「家庭主婦會很注意要減少家用支出,例如我會擠乾廚餘的水分,這樣重量會輕一點。」

受到傳統韓式小菜文化的影響,南韓飲食經常產生大量的廚餘,是全球剩食比率數一數二的國家。南韓政府在2005年下令禁止將食物當成垃圾丟,並在2013年實施廚餘強制回收政策,搭配智慧回收桶與使用者付費的措施,以及剩食轉化處理的機制。

儘管南韓民眾每年丟棄的剩食仍多達500萬噸,但回收率從過去的2%提升超過95%,回收的廚餘也送進處理場,經過輾壓與乾燥程序,做成肥料和動物飼料。

環境部回收局官員李季孔(音譯)指出:「今天我們把廚餘變成肥料和動物飼料,但要達到碳中和。我們將發展剩食排放的沼氣,這能讓我們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南韓政府執行資源回收政策將近20年,每年花掉約合台幣240億元,這幾年也從教育著手,學者專家使用人工智慧工具,教育小學生學習剩食與氣候變遷的關聯性。

氣候變遷行動學會研究員李延熹(音譯)解釋:「我們開始在學校安裝AI測重器,學童吃完午餐後,將盤子放在測重器上。相機會記錄他們是誰,並根據剩食的重量,能立即測量出溫室氣體排放量。」

這項計畫在5所學校實施超過7個月,營養午餐剩食平均減少60%,未來可望擴大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