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半年前,與工作分手

一年兩個月後,我從畢業後第一份商業類型的職場離開了。

工作時必備的工具小物們,再會了。圖:梁毓茹提供
工作時必備的工具小物們,再會了。圖:梁毓茹提供

最終向公司、主管給出的理由,是要轉換跑道去跳舞了。捫心自問,確實跳舞是極大拉力,但工作本身更充滿推力。尤其當同小組資深又努力工作的夥伴未獲得升遷之後,不免有種兔死狐悲之感。雖然大約可以猜到緣由,但從主管口中聽到最後決定性的關鍵,仍然覺得有些無奈:因為專案劃分的方式,另外一位同事負責的內容恰好是公司的年度目標之一,在兩個人表現旗鼓相當之時,踩在公司刀尖上的夥伴獲得獎賞便更理所當然一些。

也確實能夠明白,不是所有工作都會如此切中要害,維護日常營運、維繫公司運作,本就也是「重要」的工作內容,只是對於講求效益的商業戰場,既然沒有實質可見的戰績,那麼論功行賞便不是如此急迫且必要。

換個方向來說,「專案價值必須由員工自主創造」,待人指令或自動請纓,或許後者更能顯示為達目標在所不惜的心意。但很抱歉,身為公司節省成本聘請的派遣人員,可惜真的暫時能力不足,尚無法達成公司期待。只有我一個人,無法要求更多的資源甚至協助,還得花費大把時間、心力試圖產出一張又一張(本不是我專業的)的社群圖片。就像走進死胡同,難以前進,卻也無路可退。

這真的是一個重要的專案嗎?或者是說,假如想要達成同樣目的,這個專案本身就已經是最優解了嗎?身為專案寶寶的負責人,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Empower the Merchants」有很多其他的方式,不會是這個充滿人工、無法規模化的專案,即使專案消失代表的是我這個職位的多餘也沒關係,在一間講求效益最大化的公司,這樣冗餘的存在顯得不合時宜。

什麼?還是其實有可能,我做得還不錯?已經是目前情況下完成度良好的方式。可以外顯成果而言,自從達成第一個優化里程碑之後,過去表現求得平均值、再向上疊加的專案目標可是一次都沒達成;即使不看結果只看過程,也沒有從老闆口中獲得正面評價,那或許就只是,完成自己的本份而已吧!

說來也是荒謬,對專案價值、工作價值的諸多困惑,卻在離職卡片上才獲得些許解答。無數次努力說服自己一切都沒什麼大不了之餘,原來在同事們眼中竟有著出乎意料的正面效果,「時常被你工作認真又正向的態度給 inspired,繼續做一個順從心裡想法、眼神發光的人」、「不論過程中的來回多辛苦,妳都是可以笑笑的做到超好」。

或許來自舞蹈人最被要求的訓練之一吧!即便跳完組合之後再喘、再筋疲力盡,都不能讓人感受到一絲異樣很累,尤其不能展現出「勞累」,試圖讓老師心疼降低強度。除了動作本身的熟悉與流暢,還必須學著展現出鴨子划水的一派輕鬆。

選擇工作時要在乎機會成本,也就是「當我們做出一個選擇時,必須放棄最大價值的目標」,理論上而言,這個最大價值來自於薪資、職涯成長,可這份機會成本,實際上卻意味著時間、自由、自我價值,以及千萬條曾經想走卻未曾踏上的路。可偏偏,公司裡的前輩們雖然看似光鮮,討論的話題也都是醫美、出國、名牌⋯⋯需要相當財力水平的內容,卻少了一種「我想要成為」的閃閃發亮。

或許幾年後回頭望望,還真是做出了衝動且難以挽回的決定,但至少到目前為止,依然慶幸自己踏出步伐,而不是待在原地想著如果。即便又落入選擇太多難以決斷的境地,可若相信自己無論如何都能依憑努力、聰慧與些許運氣,達成所有想望的目標,或許便能坦然表示:「這很棒,但不是我要的」。

作者:毓茹 Yuru
台大生傳系畢業,第一份工作岔出人生軌跡前往彰化擔任代理導師。
現為台北市信義區廣大上班族之一,試圖學會資本主義世界的遊戲規則。

更多桃園電子報報導:
副刊/人生不設限——玩出屬於自己的第三人生
副刊/關鍵字之五——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