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在日式庭園中與詩人相遇--記京都詩仙堂

盛夏時分日光敞亮,枯山水庭園滿眼綠意。圖:郭淳華提供
盛夏時分日光敞亮,枯山水庭園滿眼綠意。圖:郭淳華提供

近年來描寫京都的書籍文章極多,不論是推薦旅遊景點、還是介紹歲時祭典;興許是探究城市的文化歷史、或者帶領讀者欣賞廟宇神社,總之,這座古都似乎已成為許多文藝愛好者的精神原鄉。

在諸多使人目眩神迷的「京都文字海」中,有一本敘寫角度甚是特別的書:《到京都學剪樹》,作者是來自美國加州的庭園設計兼美學修剪師萊絲莉.巴克,她用生動有趣的文筆寫下自己的親身經歷:一位外國女性如何在日本園藝這樣一個男性主導的職場中,面對諸多困難考驗,重新認識內斂雅致的東方庭園藝術。她說:「我的故事開始於京都的一座庭園,在那裡,日本的園藝師傅們教我的不只是自尊,也教我如何在庭園裡找到初心。」

萊絲莉.巴克所說「故事起點」的那座庭園,是位在洛北左京區一座綠樹成蔭山丘上的「詩仙堂」。那日,她坐在詩仙堂的榻榻米上,前方面對枯山水庭園的拉門已全部打開,在遼闊的中視野中,她注視三位僅在四公尺外修剪花木的年輕園藝師傅。正當她沐浴在自然光中企圖努力好好放鬆時,一個衣著得體的日本男子進到室內,手持一台錄影機拍攝。萊絲莉.巴克心想:「老天,難道他就不能放鬆嗎?」男子在他旁邊坐下,將他的攝錄影機放在榻榻米上,然後盯著庭園整整一個鐘頭。萊絲莉.巴克又納悶:「他到底看了什麼看那麼久?」於是她也靜下心來凝視庭園。

我想我知道那名男子和萊絲莉.巴克看到了什麼。2023年的夏季,我也來到京都詩仙堂,與他們坐在同樣的位置上,凝視著相同的景色。

木漏之日自樹梢篩落,隨風搖曳的葉影在潔白沙石上恣意作畫。圖:郭淳華提供
木漏之日自樹梢篩落,隨風搖曳的葉影在潔白沙石上恣意作畫。圖:郭淳華提供

那是一個燠熱的下午,家人皆各自有待辦的事要忙,無事的我不想虛度時光,便邀大男孩與我一同前往距離茶山家15分鐘腳踏車程,隱於山間的詩仙堂。我們踏著車沿還算熟悉的白川通路往前行,平日要至業務超市買菜時,都往來於此道。在一個左彎後便轉進房舍鱗次的住宅區,周圍的聲響逐漸定靜,巷弄裡瀰漫一股午後休憩時光的閒暇氣息。前路是緩緩的坡道,腳踏車踏板上的腿開始有些吃力,索性下來推車步行。很慶幸我們未依導航指示走較寬大的曼殊院道,唯有拐進巷弄裡穿梭,才能仔細觀看市井人家的屋宇圍牆、前庭植栽,每一棟的建築形制都不同,連大門朝向的方位也各異。在這一段看似尋常卻隱現獨特性的巷弄漫步,彷彿是親炙詩仙堂前的序曲。

詩仙堂的入口毫不起眼,素樸地由兩旁的棕竹夾圍出一道小門,一旁石碑柱上「詩仙堂」三個字甚至已斑駁得不易辨識。通過名為「小有洞」的山門後拾級而上,正室前的老梅關依舊低調得僅見一片白沙與石道。進入主室後,我不期然與三十六位中國古代詩人迎面相遇。

「詩仙之間」裡懸掛36位詩人的畫像與詩句。圖:郭淳華提供
「詩仙之間」裡懸掛36位詩人的畫像與詩句。圖:郭淳華提供

據日本國家旅遊局的官方網站介紹,詩仙堂是漢詩家及景觀建築師,也是德川家康家臣的石川丈山於1641建立的莊園,供他晚年隱居其間。他將中國古代三十六位詩人的畫像及詩句,懸置於四疊半大「詩仙之間」的牆間,這便是「詩仙堂」一名的由來。

我走進「詩仙之間」,仰頭凝視一張張底色泛黃但人物衣著不失鮮豔、詩句文字清晰可識的詩人畫像。「蘇武、陶潛、謝靈運、鮑照、杜審言、陳子昂、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我尋找熟悉的名字,默讀著或詳知或陌生的詩句。「儲光羲、王昌齡、韋應物、劉長卿、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李賀、盧仝、杜牧、李商隱」,這樣的排列,彷彿有意將詩人兩兩成為一組,一段文學史的發展隱藏其中,但某些脈絡卻又不甚明白。「寒山、靈澈、林逋、邵雍、梅堯臣、蘇舜欽、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曾幾」除了漢晉風骨與大唐氣象外,宋詩的哲思理趣亦入石川丈山的法眼?他當時的選擇標準為何?

這樣一個平凡午後,我在日式庭園裡與詩人們相遇,他們千百年前留下的文句,被一字字抄記在異地的庭園壁上。周圍非常安靜,不甚喧鬧的蟬嘶和間或傳來敲響空寂的「驚鹿」聲,與我心中默誦的詩句形成規律的節奏。詩人們環坐一圈,其座下垂掛著條幅「獨坐鎮寰宇」,這五個極具氣勢的字帶來時間長河的懾人力量。

翠綠間點綴小巧石偶,或合掌祈福或兩兩相依,表情姿態逗趣可愛。圖:郭淳華提供
翠綠間點綴小巧石偶,或合掌祈福或兩兩相依,表情姿態逗趣可愛。圖:郭淳華提供

幸運的是,整座庭園只有我與大男孩和一個獨坐榻榻米上的遊客,他坐觀庭院不久後起身離開,我與大男孩便獨享了全部的空間。大男孩問:「要幫您拍照嗎?」我說:「不用,就用眼睛看吧!」我們靜靜坐著沒有交談,一坐便近一個小時。盛夏時分日光敞亮,枯山水庭園滿眼綠意,木漏之日自樹梢篩落,隨風搖曳的葉影在潔白沙石上恣意作畫。有什麼值得看那麼久的呢?這彷彿定格不變的單調景色,實則時刻都有細微的變化;有什麼值得仔細聆聽的呢?庭園一角有一座竹製的添水「驚鹿」,每每在泉水潺潺流入中空竹心後上下倾斜,敲響盛水石座後又迅速翹起,每隔幾分鐘便篤、篤作響,迴環往復地定靜了內心的雜音。

久坐靜心後,我們起身繞出榻榻米廳,遊走進庭園後的林間小徑,石道兩旁鋪墊青苔,翠綠間點綴數座小巧石偶,或合掌祈福、或兩兩相依,表情姿態逗趣可愛。青苔地上零星幾片提早轉紅飄落的楓葉點綴其間,待夏季過去秋風又起,當旅遊書上又開始宣傳羅列一處處京都賞楓名所時,這裡是否還能如此刻一般靜謐空寂?

萊絲莉.巴克在書上寫著:「我看著影子在杜鵑花旁光滑的白石子上嬉戲,……這一切讓我忘卻所有的事,思緒只來到現下活生生的場景……我終於能久違地以輕鬆的心情,好好享受京都庭園。」詩仙堂,一個能與詩人相遇,也使自己內心安靜的地方。

作者:郭淳華

台北市建國高中國文老師

更多桃園電子報報導:
副刊/《夢想集中營》——生而為人的可能
副刊/人生不設限——玩出屬於自己的第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