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新書上架—《誰說文言文很沒趣:用文史放大鏡看高中必讀的15篇經典》

這本書被放在博客來網路時,人在羅馬時期建城,滿眼都是歷史的葡萄牙布拉加。往山上的林蔭石階盡是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朝聖者,每個人懷抱各自的憧憬與解讀,領會路途中以噴泉提示視、嗅、聽、觸、味覺的修道和信、望、愛美德的自束與實踐。

時間,會讓許多歷久常新的事物激盪人心,找到是一輩子甚至是好幾代的共同追尋。

僅存於高中課本的15篇古文,如群山環繞,讓我們得以登嶺觀天下,感受作者恢弘的氣度,文學的深度與廣度。

這些文章又似流動的河流,當我們將經典放在文學、史學、哲學的位置觀想時,照見的會是文明發展中的許多重要議題與不變的本質;也將在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的視域間與某個時候的自己相遇。

希望這本書能讓在學的學生不再視古文為考試的煩惱,而能浸淫於時代的場域建構知識體系;認為文言文不合時宜者不再偏執,而能掙脫語言的自限,自中找到古今共通的頻率,接受這份前人饋贈的生命禮物。

謹以卓老師的序,感謝對這本書的期待,邀請大家一起打開這本書,欣賞文言文之繽紛博雅。

指月引光—古文閱讀的領航 嘉義女中 卓翠鑾
《指月錄》有段話說到:「菩薩用手指向明月時,鈍根之人只見菩薩的手,利根之人卻能透過那手指看到了明月。」菩薩心有明月,能洞燭明月之美,因而指月示眾的用心與深情,昭然若揭。然而,受眾能否循著菩薩所指,見著明月,親炙明月光澤。除取決於根性利鈍之外,更取決於明師菩薩的善引。所謂善引,可能是開示方向;可能是直切核心;也可能是開方解病。

如果文學經典可被視為一輪一輪的明月,那麼嘉英老師鐵定是那指月示人的明師菩薩。所謂經典,即是歷經時代、世代淘洗、淬鍊且能持續對人們產生意義、引起普世同情共感的作品。本書所選108課綱推薦的15篇古文,算不算經典,見仁見智。但是,嘉英老師透過文本的解構與重構,創造出這些篇章形似經典的價值。因為,從嘉英老師說解文本的架構及脈絡可見—她企圖指引讀者回望文本所從出的歷史——孕育文本的「古代場域」。今人的古代,實乃古人的當代。因此,「再現」文本根植的歷史、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等左右文學創作的背景因素,更能測度文本內涵底蘊的深淺度。因為,文學底蘊的深淺,攸關閱讀感染力的深淺與能否傳之久遠。

在引領讀者認識創作背景的同時,嘉英老師又帶領讀者進入文本可供「轉化」、適用於當代生活情境、符應當代世界、社會與個人的相關議題。比如〈燭之武退秦師〉講國際談判、〈大同與小康〉談禮法與正義、〈勸和論〉說共享與互利。其次,文本所挾帶的共通人性,亦穿越古代到現代的跟前來,例如:想方設法為自己開脫的〈諫逐客書〉;張設飯局,比權較力的〈鴻門宴〉。還有那古今人都受用的處世哲思—像聲明「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虯髯客傳〉;遭逢困境、勇於自度超克、以理化情的〈赤壁賦〉。還有那堅持「士為知己者死」的孔明;以入世人締造出世桃源的陶淵明;以筆代罵的霸氣韓愈;標高自己審美品味的袁宏道;不甘閨閣凡庸的張李德和。這些「古人」的作品,經過嘉英老師的點撥爬梳,個個生命飽滿,形象立體。神奇的是,這些古人的身心憂患、情思理想,依稀彷彿都映現在你我的生命經驗裡。這類的同情共感,既古典又現代,這或也是文學之所以能夠越界,感染成千上萬世代的魅力所在。

有人說:文學是一個個文字的特殊排列組合。人類透過文學來表達和解釋周遭世界。嘉英老師在這本書裡,不僅精準地拆解文字、循章摘句地串講,又輔以旁徵博引的知識來建構一本通透文本、劍指文心的閱讀秘笈——既有閱讀經驗的深拓,又有閱讀策略的運用。讀者倘能依循老師張設的脈絡精讀、細讀,不僅能通盤理解文章,其內容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更可以拓展自己的閱讀經驗,深化自己的心智與感受力。在嘉英老師的指引下,這15篇古文「儼然就是經典」。而身為讀者的你我更與嘉英老師共同參與這創造經典價值的美好歷程。

閱讀嘉英老師的古文「示現」,就像是一場穿梭古今、追星摘月的華麗探險。一旦身歷其境,恍如天上人間,不知今夕何年。

作者:陳嘉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閱讀教學課程講師、景美女中語文資優班教師及召集人、曾獲台北市特殊優良教師與台灣省師鐸獎。
著作:《課堂外的風景》(與陳智弘合著)、《凝視古典美學:高中古文鑑賞篇》、《寫作力》、《打造閱讀的鷹架:教你如何閱讀》、《閱讀力:三招教你破解閱讀密碼,強化競爭力》、《從世界名著經典出發,提升你的人文閱讀素養》、《第一本教你寫好學測國寫的作文書──議題導向的閱讀與寫作》等。

 

更多桃園電子報報導:
副刊/此處應有本?——斜/邪地看《雅痞神探》
副刊/里斯本舊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