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漢娜的旅行箱》——真切的生活足跡

《漢娜的旅行箱》書封。圖:季竺怡提供
《漢娜的旅行箱》書封。圖:季竺怡提供

一切的開端來自一只非常普通的旅行箱,上面用白色顏料寫了主人的名字「漢娜・布拉迪」,和一個大大的「Waisenkind」——德文的「孤兒」。

故事的推動要從日本東京的大屠殺教育資料中心開始說起,負責人石岡史子帶領一群名為「小翅膀」的孩子們,藉由對過去屠殺暴行的認識,期許我們更謹慎柔軟的面對未來。為了讓孩子們更能切身體會,石岡史子寄出了大量的信件懇請各大博物館出借展品,最後來到這個小小資料中心的,是來自奧許維茲博物館的一箱包裹,包括:一只兒童鞋、一只襪子、一件兒童毛衣、一個毒氣罐,和一只署名漢娜的旅行箱。

孩子們被漢娜的旅行箱深深吸引,圍著箱子不停發問:她幾歲?她本來住哪裡?後來呢⋯⋯?石岡史子的熱情被點燃,她一定要告訴孩子們接下來的事。就此,追尋漢娜的旅程開始了,儘管一個名字能連結的十分有限,要找出漢娜人生的軌跡困難重重,石岡史子從未放棄,我們跟著她的腳步一起發掘,從日本到捷克,從捷克到加拿大。終於,宇宙回應了史子的熱切追尋。

旅程的起點暗示了終局,來自奧許維茲的旅行箱預示凶多吉少。然而故事尚未完結,長長的名單中出現了「漢娜・布拉迪」以外另一位「布拉迪」——「喬治・布拉迪」,漢娜的哥哥,奧許維茲的倖存者。

至此,故事重新啟動。三個不同的世界彼此串聯:日本兒童的世界、加拿大喬治現在生活的世界,以及一個來自捷克斯洛伐克、死亡多年的猶太女孩和她所失去的世界。一只旅行箱化成時空開關,石岡史子親自轉動了鑰匙。於此,漢娜的輪廓逐漸清晰而立體,旅行箱不只是博物館裡的一件展品或歷史課本上的一串數字;而是一個生命,真真切切存在過的一種證明。而那些堆積如山的行李箱、鞋子、大衣⋯⋯在在展現了生命的沉重印記。

作者:季竺怡

IG「樂遊原(@leyou_yuan)」共同經營者。

更多桃園電子報報導:
副刊/致我五年五班的女同學們
副刊/有一點想念,巴克禮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