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門診提供評估治療

記者李文生/台南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高霈馨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對病人生活及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衝擊,也是揮不去的夢靨,而且其治療往往需要相當時日,若能及時在專業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的治療下,將可早日改善及緩解。

高霈馨醫師說,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指人在遭遇重大災害或創傷事件後所產生的症狀。而所謂的事件指的是直接目擊或被迫面對嚴重身體傷害、威脅到自己或他人身體完整性,甚至牽涉實際死亡的狀況。包括海嘯、地震等天然災害。汽車、飛機、船的重大意外事故。在犯罪事件中遭攻擊,如刺傷、射傷、綁架、毆打、凌虐、性侵或企圖強暴等。

高霈馨醫師表示,事件發生後,病人會不自主的回憶或在夢境反覆經驗創傷事件的感覺。逃避與事件相關的活動、話題,對重要細節的回憶有困難。情緒顯得麻木,對事物失去興趣、對人疏離、對未來悲觀、感覺不到快樂或愛。警覺性增加,易怒、無法專注、睡眠障礙等。

高霈馨醫師指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一般人口盛行率約1~2.6%,終身盛行率為7.8%,而女性甚至高達10%。而在遭遇重大創傷或災害事件的人們,盛行率則相當高。災難現場的警消人員有30%,飛機失事生還者54%,遭家暴婦女有63.8%,犯罪受害者甚至可能高達75%。事件發生後,每個人的反應不同,而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嚴重度最相關的危險因子,是創傷事件的嚴重性、暴露時間長度、及暴露於創傷事件的接近程度。

高霈馨醫師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災難事件發生的當下,便會對精神、情緒造成極為負面的影響,隨著時間持續作用,甚至讓症狀更為惡化,導致病人生活及職業功能障礙。在創傷事件發生的1個月內出現的身心症狀稱為急性壓力反應,通常症狀在1至2週內會逐漸減緩。然而當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建議盡快到精神科或身心科門診接受評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阻止病情惡化將有幫助。

高霈馨醫師說,長期處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影響下,會導致患者出現身體化症狀,合併其他精神疾患如憂鬱、其他焦慮性疾患、偏差或扭曲的行為及想法,人際關係變差,職業功能障礙,甚至出現自傷或自殺行為。因此,當有相同問題或類似情況時,適時求醫是必要的。

高霈馨醫師表示,針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抗憂鬱劑有其效果,但需規則服用1~2週方能逐漸顯現療效。鎮靜安眠藥則短暫用於失眠患者。心理治療則需依病人的人格特質、罹病時間、症狀嚴重度而有不同的方式。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高霈馨提醒,周遭親友的適時陪伴及關懷也相當重要,以溫和的態度同理病人,傾聽其需求並給予協助,或者有適當的社會資源介入,讓病人感覺有人在關心他們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必須避免一再質問事件發生過程或要求病人立刻堅強起來,此舉恐惡化症狀並破壞彼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