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視角-以統計的刀,剖析新創的牛
時值創投公會40周年慶,公會發起《新創100大》選拔,由創投機構票選出最具潛力的100大新創企業。這裡所謂的「大」,並非單指資本額最大、營業額最大的客觀數字,而是由創投機構領導人,主觀圈選認為有最大發展機會的新創企業。而對票選結果進行分析,是想探知獲選的新創企業,在投資人心中是否有「共同的樣子」?如果有,那麼新創企業除了雲端的情懷,可能也需要關注接地的樣子!
■參賽最多的行業別,AI、資通訊分居一、二
這次參賽者都是設立十年內的新創公司,總共362家,涵括13+1類行業。加1,是指無法歸屬的跨領域其他類別。參賽家數最多的行業,第一名人工智慧(AI)占18%,第二名資通訊占15%,第三名生物科技占13%,第四名綠色科技也是13%,第五名則是其他類占9%。
從參賽者族群,顯示幾個現象,包括:
一、多元性:參賽者沒有特別集中在某一類行業,顯示台灣新創的多元性。
二、開創性:其他類衝到14類中的第五名,異於往常的其他類僅是補遺性質,而是有其利基價值。
三、軟實力:前三名的AI、資通訊、生物科技,顯示台灣的研發實力已逐漸成為新創的主流價值。
四、做永續:第四名的綠色科技,反映ESG不僅是談論的話題或討論的議題,而是要如何實踐的課題。
負責此次票選的創投機構共有52家,依創投公會會員數119家而言,比率達44%,應已有所代表性。
根據新創參賽的資料,我們提出八個假設因素,包括資本額、營業額、營收成長率、產業別、員工數、有無機構投資人、有無得獎、過往募資情形,並將各項因素予以細分後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有顯著差異者有五項,依序是:一、過往募資成功的金額。二、員工數。三、營業額。四、產業別(本次統計顯示資通訊行業有影響)。五、有否機構投資人。其中前三名是重要的原因。
既然在此次統計中得知,投資人首要關注的是過往增資的情形,那未曾募資的新創如何讓投資人關注?於是,我們把此次未曾募過資金的95家新創重新進行統計分析,不過並沒有得出顯著差異的結果。
■統計與實務的契合趣事
統計結果,投資人最關注的是新創成功的募資情形,這與實務略有相符。CB Insight曾經發表,新創失敗的首要原因就是錢燒光了,占整體失敗的38%。前史丹福大學校長漢尼斯則說,「在90年代,新創被問有什麼新技術,但現在則被問有誰要買單?」這也隱喻新創者的人格特質:要有說故事的能力。因為會說故事,才可以說服背後的投資人投資,也才可說服面前的消費者消費。此次統計與實務的巧合,應該也有些道理。
對《新創100大》獲選結果的分析,可以提出幾項初探式觀點,作為結論與建議:
一、募集資金對新創有關鍵影響。所以需要天使來點火,讓創投能添柴。
二、員工數有影響。人是企業的核心,但員工數亦隱喻企業的財務是否夠充裕?經營是否上軌道?營運是否達規模?
三、營業額有影響。營業額代表可行的商業模式,以及積極的市場反饋。
四、行業別有影響。如果投資人已有既定偏好,政府部門則應關注不受青睞的行業,而有設立特別領域基金的需要。
五、對於尚未募資成功的新創,既然沒有特定的因素能讓投資人關注,那就更需要出席媒合會、新創賽,藉由提升知名度以盡快拿到第一桶金。
最後要說明,我們試著用統計的刀去剖析新創的牛,但終究恐有遺漏。雖然本文內容在學術的嚴謹度或許不足,但目的是嘗探討新創受青睞的原因。票選《新創100大》除了對獲選的新創錦上添花之外,更希冀能發掘未受關注的新創並予以雪中送炭。
新創是從zero到hero的英雄之旅,從創意的想法、創新的作法,到實際創業的賺法,都需要夥伴協助。如何讓投資人懂你,是一個關鍵的課題!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全球伺服器出貨升溫 TrendForce:明年看增5%
世銀調降陸今明年GDP成長
台股回跌 兩大內資百億護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