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施政 公私協力一起來

台灣面臨人口老化、少子化、氣候變遷等現象所延伸出來的社會、經濟、教育、農業、公共衛生、及環境保護等公共議題,雲林縣也同樣面臨這些挑戰,需要創新的治理理念,也需要創新的科學技術去解決。

張艮輝:公共議題 善用民間力量

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張艮輝認為,中央或地方政府可以使這些公共議題的相關資訊透明化,把經過收集、調查、研究、已經確定及尚待確認的資訊,讓大家知道並討論,讓民間力量與資源可以放到真正需要的地方。羅朝村:代耕平台 共創利潤分享

虎尾科技大學文理學院院長羅朝村教授指出,雲林縣是農業大縣,歷年施政大致也以農業項目為重要主軸,然在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雙重夾擊下,農業缺工已是台灣必須面對的課題,若能由政府、大學、NGO、農會或合作社等,共同合作組合各區「代耕平台」,即結合「需求性機具與開發新機具、代耕操作與機械維護及教育培訓之平台」,以協助解決人力不足部分;並鼓勵與協助小農轉型組成「農企業」,運作(一或多)鄉鎮規模化的特色產品,共創利潤分享制度,才有可能富裕農業參與者,也才有可能讓青年返鄉,並減緩農業縣快速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問題。

郭昭吟:諾亞方舟 新創永續併行

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教授郭昭吟認為,多變的產業、氣候、戰爭、病毒等,加上少子化及老年化的擴大和新科技的興起,處在此時代下,「公私協力推動創新施政」是迫切需要的。2019為地方創生元年,雲林縣政府首先成立「地方創生專案辦公室」,縣勞動暨青年事務發展處並於今年努力打造青年創業資源之「雲青創業諾亞方舟」,「諾亞方舟」意旨開抵新天地,無論是返鄉、就地就業或創業,許下「新創和永續併行」的雲林。

吳明儒:資源連結 看到社區活力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吳明儒認為,雲林縣政府很務實的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特別是對於社區評鑑制度的建立,他親自參與所以很清楚,公所本身先建立自己的特色,再延伸至社區,去年起,縣府到社區進行評鑑工作,對於社區因老化導致能量不夠,就想辦法作資源連結,讓長輩能夠在地老化,最近可以看到社區活力慢慢出來了。

溫志超:防災工作 推動韌性社區

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特聘教授溫志超表示,雲林縣政府推動韌性社區,幫助社區進行防災式工作,推動得很不錯,從沿海至山區有6至8個社區作示範,約有2、300人受訓並拿到證照,可幫助社區在災害發生前後,監控可能災害的發生點,包括火災、淹水、土石流、地震等,以及災害發生後如何撤離、救護,有效保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這幾年中央的災害防救業務訪評,雲林縣的成效都在前段班,中央希望地方政府可以推動韌性社區,藉此強化社區安全,過程中防災式工作是主軸,雲林縣約有400多個社區協會,希望先透過幾個社區作為標竿,讓其他社區學習,行政院新的防災計畫,明年改為「韌性台灣」,對社區的韌性防災部分將會擴大辦理。

陳清圳:永續發展 找出關鍵路徑

教育部戶外教育推動會委員陳清圳建議,以社區經營為例,公共創新必須要有經濟力、文化力、生態力、影響力,如何在困境裡面找到一個未來,背後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意涵:經濟開發不能夠違背社區運作,社區運作不能違反生態平衡,以3年為願景,找出關鍵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