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需要大破大立

創新需要大破大立
創新需要大破大立

全民健保被譽為台灣之光,但高CP值的背後是醫護人員的血汗。

近期一起大法官判決引發醫界和保險業的討論,審判長認為,相關機關未明訂健保資料庫的使用規範,違反法律保留原則,應於三年修正,若逾期未修正,當事人得要求主管機關停止健保資料目的外利用,也就是退出資料庫。簡而言之,就是傾向限縮各機關使用健保資料庫的權限。

大數據是科技創新的基礎,「科技便利性」與「個人隱私權」之間,該如何拿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但不妨回想一下這兩年經歷的疫情風暴。

二○二○年疫情爆發,國人對口罩需求量大增,初期民眾經常跑好幾家藥局、超商,卻都買不到口罩,後來政府推動口罩實名制,健保署將口罩庫存量的數據,釋放到政府開放資料平台,透過「口罩供需平台」以及民間自主建立的口罩地圖,讓民眾就近查詢家裡附近藥局的口罩存量。

隨著確診人數暴增,醫療量能吃緊,許多民眾染疫後,無法取得染疫證明、沒有證明可以請假,或是遲遲等不到隔離通知書、不知要被隔離到何時等困擾,而「健康存摺」將就醫資料還給民眾,輔助自我健康管理,讓民眾快速查詢篩檢結果、查看過去疫苗接種紀錄、也能作為確診勞工的請假依據,更讓醫療院所申報數資料透明化,透過全民共同參與,精準掌握就醫情況,更珍惜醫療資源。

然而,大法官的宣判,似乎和健保署及相關機構的期盼背道而馳。支持適度開放資料庫的健保署署長李伯璋直言,若禁用資料庫,除了影響學術研究、公共醫藥衛生發展,還有礙國民健康增進。

不僅如此,在台灣每人擁有三.三張醫療險的環境下,壽險公司對國人醫療保障的經驗和貢獻有目共睹,但由於無法直接取得健保資料大數據,對於各種和健康醫療或老化照顧相關保單的費率精算和商品設計,一直都有相當程度的侷限。

健保財務困境的雪球愈滾愈大,保險業則在商品設計的風險評估和費率定價,持續受到各界放大檢視。但「提升國人健康,完善全民保障」是健保和商保共同的目標,健保財務困境和商業保險創新,是不是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有學者提出補充性健保的概念,也有業者提出保額補充包的想法,至於健保資料庫開放與否,仍有待各界找到共識。無論如何,全民健保的永續,商業保險的創新,好的醫療環境,是所有台灣人共同的期待,有賴相關單位跨界合作、展開大破大立的格局,健保這個台灣之光,才得以照耀到全民和所有在背後付出的醫護鬥士。